社交网络平台的微型评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0:29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正确的引导舆论的重要责任。新闻评论是直接阐述观点,态度清晰明确,寓情于理,而本研究的对象则针对的是网络平台中的微型评论。它不同于报刊中的微型评论,题材更为广泛,针砭时弊性更突出,表达得更为直接。以社交网络为平台,对新闻或消息发布几字到百字富有网络语言性特色的评论性语言。社交网络平台中的微型评论相较于传统的短评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区别,在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法上都有不一致的地方,微型评论更多是几十字的精炼话语,他着重体现了评论者的内心想法而非严谨的逻辑所形成的文字评述。它的篇幅精短、简洁,主题更明显、多元化,常常依附于微博、论坛、社交群组中。社交网络的微型评论研究不仅代表了新型的网络表达方式的转变,它还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转变,人们不再是街头巷尾议论国家大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网络,丰富的资讯将人们的大脑充满,评论的自由、百家争鸣的思想进行碰撞,舆论影响的不断强化,都导致了社会内涵的转变。对这种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把握大众的文化动向、挖掘其积极内涵规避消极讨论有着一定意义微型评论的流行,更加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据调查,地铁上近80%的人都在低头玩手机,刷微博、聊微信更是成为必需项目。在此环境下,微型评论更能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可以随时发布对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评论,抢占先机,而且评论简短有力,读者更容易阅读和消化。在当前的相关研究文献中,研究人员对微型评论的现象分析做了部分的回答,但是针对社交网络中的微型评论研究并不多,并且在这方面的文献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针对网络新闻评论和社交网络做了研究。本研究的价值就是,将从“微”视角切入,针对社交网络中微型评论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微型评论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从而对未来舆论格局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1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文献综述
1.4.1 社交网络平台发展概述
1.4.2 社交网络平台研究的主要特点
1.4.3 社交网络评论研究综述
1.4.4 社交网络评论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2章 社交网络微型评论概述
2.1 社交网络微型评论的定义
2.2 社交网络微型评论的存在的原因
2.2.1 日常生活的“碎片化”阅读
2.2.2 “存在感”的心理动机
2.2.3 新媒体技术的支持
2.3 社会网络微型评论的特点
2.3.1 评论主体多样化
2.3.2 评论内容多元化
2.3.3 评论方式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
2.3.4 传播效果的情绪化与随意性
第3章 社交网络平台评论的引导与控制
3.1 社交网络中的热点议题设置
3.1.1 议题敏感性
3.1.2 议题联动性
3.2 社交网络舆论引导
3.2.1 传播内容对舆论进行引导
3.2.2 传播路径对舆论进行引导
第4章 影响社交网络平台舆论效果的几点因素
4.1 社交网络平台舆论环境的把关
4.2 社交网络平台管理的引导
4.3 社交网络平台热点事件的影响力
第5章 “微时代”中微型评论格局的发展态势
5.1 社交网络舆论评论社区的铸造
5.2 意见领袖牵引舆论场的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4656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1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文献综述
1.4.1 社交网络平台发展概述
1.4.2 社交网络平台研究的主要特点
1.4.3 社交网络评论研究综述
1.4.4 社交网络评论研究的主要观点
第2章 社交网络微型评论概述
2.1 社交网络微型评论的定义
2.2 社交网络微型评论的存在的原因
2.2.1 日常生活的“碎片化”阅读
2.2.2 “存在感”的心理动机
2.2.3 新媒体技术的支持
2.3 社会网络微型评论的特点
2.3.1 评论主体多样化
2.3.2 评论内容多元化
2.3.3 评论方式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
2.3.4 传播效果的情绪化与随意性
第3章 社交网络平台评论的引导与控制
3.1 社交网络中的热点议题设置
3.1.1 议题敏感性
3.1.2 议题联动性
3.2 社交网络舆论引导
3.2.1 传播内容对舆论进行引导
3.2.2 传播路径对舆论进行引导
第4章 影响社交网络平台舆论效果的几点因素
4.1 社交网络平台舆论环境的把关
4.2 社交网络平台管理的引导
4.3 社交网络平台热点事件的影响力
第5章 “微时代”中微型评论格局的发展态势
5.1 社交网络舆论评论社区的铸造
5.2 意见领袖牵引舆论场的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敏;;新闻评论研究的新问题在哪里——基于对新闻评论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新闻知识;2015年11期
2 李杰;;热点事件中媒体微博的评论话语特征及影响[J];今传媒;2014年11期
3 陈奕;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2014年05期
4 王昱力;;微博新闻评论探析[J];新闻世界;2014年04期
5 李心宇;;微评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兼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J];青年记者;2014年08期
6 钱晓文;;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新闻记者;2012年02期
7 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年03期
8 谢明辉;;新闻评论的信息净化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0年17期
9 张原;;价值传播与舆论引导:新闻评论社会功能的传播学解释[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10 王润;;让公众成为新闻小言论的主角[J];新闻传播;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盼;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江雪;论主流媒体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硬把关和软把关[D];河南大学;2014年
3 杨琳;网络评论专题“今日话题”特色与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谭维杰;浅析网络言论自由中的隐私权保护[D];延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74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7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