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01:23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参与的社会活动,自1971年创办以来已经举办了26届,其规模逐渐扩大。由最开始单纯的恳亲联谊以增进团结互助,发展到包含招商引资以促进经济合作、客家学术研讨以促进文化交流等在内。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经成为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它不单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更是一个将海内外客家人凝聚起来的核心要素。 本文从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产生与发展、传播学角度的分析解读、带来的启示三大块来研究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其中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学分析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主体——主办方的分析、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客体——大会参与者的分析、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的分析以及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传播效果的分析。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发展与中国大陆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内外客家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很大关系。正因为如此,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才会受到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办者通过大会的每一个议程都在向参会者和未参会者传递着各种信息。比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席团会议上各项提案的决议体现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开幕式上举办城市所在国或地区的政要参与其中并致辞体现了国家或地区政权的高度重视等。 虽然目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召开的如火如荼,但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许多因素制约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发展,比如客家群体新老两代人的文化断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召开过于频繁、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等。在将来举办世客会的时候,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大家一起商讨如何解除其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发展的桎梏。另外,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宗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政治格局、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举办大会时一定不可以抛开客家话,必须在开幕式上让听到客家乡音,看到客家节目;不可以过分重视经济利益,一心想搞招商引资,结果把恳亲大会开成了啃亲大会。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C913;G20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二) 研究角度与方法
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产生与发展
    (一) 客家人、客家文化简介
        1. 客家人
        2. 客家文化特征
    (二)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产生和发展
        1.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产生的原因
        2. 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概况
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学分析
    (一)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主体分析
        1.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因各国政策变化而发展
        2. 举办地政府参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举办
    (二)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客体分析
        1. 世客会参会者人群类别拓展
        2. 不同参会群体参会主要原因
        3. 新老两代人的文化认同差异
    (三)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内容和策略分析
        1. 历届大会主题设置的传播策略分析
        2. 举办时间节点选择的传播策略分析
        3.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要议程梳理
        4. 主席团各项决议的传播策略分析
        5. 开幕式政要参会的传播策略分析
        6. 其他各项议程的传播策略分析
    (四)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传播效果分析
        1.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扩大了举办地和客家文化的影响
        2.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增强了与会者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3.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激发了与会者投资、旅游的热情
        4.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传播效果存在的不足
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引发的启示
    (一)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未来的发展桎梏
        1. 新老两代客家人的文化断层
        2. 新时期世客会召开过于频繁
    (二)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宗旨应不断创新
    (三)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不可以抛开客家话
    (四)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不可过分追逐利益
    (五)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传播通道有待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予敏;传播学知识论三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S.T.金,D.韦弗,陈源;因特网之传播学研究:主题元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3 曾超;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李霞;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传播学教程》评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梅琼林;;新媒介催生新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林之达;;传播学与心理学融合研究的探索与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1期

7 吴海荣;;探索“建构式”教学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体会[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3期

8 南国农;;教育传播学研究: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常凌翀;;网络视域下传播学研究方法嬗变新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郭光华;;以传播学之眼光 察课堂教学之效果——评刘良初博士《课堂传播效果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2 范龙;媒介的直观[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春霞;电视与中国彝民生活[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虹;传播学语境下的儿童博客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刘乐;传播学视域下校园电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郝晴晴;传播学视域下出版社新浪微博利用情况分析[D];安徽大学;2014年

4 易三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学原理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蓓蓓;传播学角度下的手机短信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冉书华;对农村宗教活动的传播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7 宫慧娟;传播学视域下的基督教在华传播活动解读[D];兰州大学;2011年

8 姜雪;身体民主与时尚霸权[D];云南大学;2011年

9 邱淑敏;微博反腐事件的传播学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10 欧阳斌;微博公共性的传播学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5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5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0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