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风格及群体认同

发布时间:2020-11-16 13:05
   上海摩托车亚文化是存在于上海的众多亚文化之一。由于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的主体为80-90后的年轻人,所以上海摩托车亚文化归属于青年亚文化。本论文是作者作为上海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一员对该群体所做的一次尝试性的解读与研究:对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的实际参与和实地调查,并基于此调查,借鉴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较为系统地和深入地对该群体的风格和特征、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生存状态、以及群体交往与认同进行分析和描述。论文界定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概念,明确了该群体的文化特征:抵抗性、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边缘性,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包括其载体、实践主体、实践形式,尤其对该文化中的“骑士”风格表现进行了描述。论文强调了这种风格抵抗主流社会、进行一种青少年群体内部“去阶层”化的阶级体验、构建摩托车亚文化的群体认同的本质特征,并提供了作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的调查资料为佐证。论文还探讨和分析了上海摩托车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发生在上海与摩托车群体相关的大量事件资料为例,描述了主导文化试图通过法规、意识形态和商业的方式收编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群体,以及该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收编的过程和状态。作者希望本研究在理论上始于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但能够为该理论体系做出一点贡献-对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对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今后中国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位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206;G127
【部分图文】:

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风格及群体认同


极具“二次元”特色的“痛车”

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风格及群体认同


夜飞活动照片

上海摩托车青年亚文化风格及群体认同


周末车友聚集在交暨路摩托车精洗店门口聚集洗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04期

2 肯·格尔德;子玉;;伯明翰学派:开创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J];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10期

3 郝娟;;倡导摩托车文化 拓展行业生存空间[J];摩托车技术;2010年10期

4 约翰·克拉克;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布雷恩·罗伯特;胡疆锋;;亚文化、文化和阶级[J];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5 李海峰;赖雄麟;;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高教探索;2009年01期

6 郝娟;;加强摩托车文化与产业互动顺应时代潮流[J];摩托车技术;2007年12期

7 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1期

8 约翰·斯道雷;徐德林;;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苏文清;;青年亚文化探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J];中学生百科;200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6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6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