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17:08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大胆创新,打造出“综艺+文化”的传播样式,成为一种现象级节目。2017年12月,《国家宝藏》首次以综艺的形式在文博类节目领域大胆探索,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高度,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其创新模式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指导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更好发展。《国家宝藏》的传播创新是应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它既有政策扶持与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又有主流价值与受众需求的双向契合,还包括技术革新与优质内容的有效配合。该节目开播后之所以受到各方好评,是因为其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在传播理念上,《国家宝藏》以“让文物活起来”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立“古今”联系、建立“人物”联系,并以兼顾专业性和趣味的解读方式,让观众对文物建立新的认知。在传播内容上,它以文化为内核对文物进行人文性解析,其在内容主题建构上突破了以往同类节目以呈现文物市场商品价值为主题的思维,改为以文化民族主义立场建构节目的内容主题意蕴,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展现国宝的人文价值,建构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观。在传播形式上,采用综艺包装下的多形式表达,通过年轻化的舞台设计,“星素”结合的嘉宾阵容、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创新纪录手法,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在传播渠道上,《国家宝藏》打造了立体多元的传播矩阵:利用微信小程序拓宽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发起UGC内容征集活动带动互联网口碑传播、策划线下主题活动提高节目影响。实证调查研究显示,《国家宝藏》传播创新取得了收视与口碑双赢的结果。通过文献查阅法发现,节目在整体效果上获得了高关注度、高话题讨论度并带动了节目“周边”热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层访谈法发现:受众对《国家宝藏》的认知程度高,评价高,并在行动上受到节目影响。《国家宝藏》的传播创新为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和传统文化传承带来重要的现实启示。但研究发现,《国家宝藏》的传播创新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文物历史背景的解读稍显浅薄、跨屏整合传播力度不够、观众的参与感不强、问题明星导致观众关注点偏移。针对这些不足,建议从:加强深层解读,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更全面的跨屏传播方式;创新互动机制,提升受众的参与感;选择可信赖度高的明星守护人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期打造更完善的文化类节目传播样式。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222
【部分图文】:

节目流,解析图,国家


图 2-1 《国家宝藏》节目流程解析图节目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节目选题、今生故事中各领域专家对其研究领域的展现、九大博物馆馆长点评团的点评三个方面。首先,从选题上,文博知识作为一种冷门知识,对普通大众而言理解起来具有难度。无论是文物的挖掘和修复工作还是文物身上所蕴含的历史密码,都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士才能清晰解读。其次,今生故事讲述者对其研究工作的展示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杜虎符的今生故事讲述者密码学家刘胜利,他对杜虎符中所蕴含的文化密码进行解读,为观众科普了密码学专业的知识;殷墟墓的第一代考古学家郑振香,为观众带来她在考古生涯里被磨成小汤匙的考古铲,让观众了解到了考古学专业的知识。其三,是九大博物馆馆长点评团,在每件文物的前世传奇演绎之后,轮番对文物进行专业点评和历史科普。节目的这些环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都展现了节目强烈的专业性。节目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明星守护人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主持人与明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是通过明星演绎的前世传奇带来趣味性,节目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文物的历史背景,让每个观众都能看清楚、听明白,而且

视角,占比,国家,缂丝


图 2-2 《国家宝藏》54 件文物的解读视角占比文礼赞匠心技艺指匠人精神。自 2006 年匠心精神被引入政府工作报泛关注。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特普尔在其著作《中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已经设立, 各项奖金属于中国人。①中华文物自古以来讲究工艺精湛,而匠心精神。《国家宝藏》以匠物匠品为载体,对匠心种人文价值观——真正的国宝重器,不是物,不是器主要在两个方面展示匠心技艺:一是,古代人民精益省博物馆展出的“宁波万工轿”,它承载了在洋货横行为国货复兴而不计成本打造出集中国传统工艺与文的匠心;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世之作,也代表着中国作为丝绸大国的顶尖缂丝艺年让世界称赞的丝绸命脉。二是,现代人们追求卓越

舞台,节目,国家


图 2-3 《国家宝藏》节目舞台长期以来,中国元素被固化地描述为中国结、红灯笼、剪纸等具象符号,而《国家宝藏》用抽象的现代元素去突破这种禁锢。在舞台的整体设计上,如图 2-3 所示,节目将独特的中国古典韵味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舞台效果年轻华丽而又不失历史底蕴。《国家宝藏》舞台主视觉在一块长 43 米、高 7 米的矩形 LED巨型环幕上呈现,大小接近标准 IMAX 银幕,使国宝文物在展示时气势十分恢宏。文物的精美透过 LED 巨型屏幕的展示扑面而来,效果非常震撼,例如在展示《千里江山图》、样式雷烫样和绢衣彩绘木俑等国宝文物时,用 LED 巨型屏幕展现国之山水、古之建筑和大唐服饰,让观众的视觉受到冲击,从而直接地感受到中华文物之隽美,中华文化之精深。舞台上还有 9 个活动的立柱屏幕和主视觉的 LED 长屏正好是一静一动,通过 9 个活动的立柱屏幕,实现舞台的无缝切换,构建不同的剧情环境和场景转化,使舞台剧的质感融入综艺节目之中,整体效果精致逼真、错落有致、流畅自然,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除了在舞台视觉设计上做了大的创新,《国家宝藏》的舞台音响也与视觉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蕾;;《国家宝藏》 擦亮历史,照见未来[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8年02期

2 梁慧卿;;从旅游心理学角度看《国家宝藏》热播引发的文博旅游热[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12期

3 鞠荣坤;;浅析“国家宝藏”中的公众考古学实践[J];博物院;2019年06期

4 朱杰;;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成功要素分析[J];当代电视;2019年01期

5 杨静坤;;传播学视角下《国家宝藏》的创新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23期

6 蔡霞贝;;寻古语“前世今生” 探课程育人新路——借力《国家宝藏》盘活教材经典[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08期

7 侯隽;;专访《国家宝藏》第二季主创团队:打破“第二季魔咒”,希望节目就像维密秀[J];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03期

8 金晨晨;;《国家宝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综艺的碰撞[J];戏剧之家;2018年20期

9 潘崎铭;王慧灵;;从《国家宝藏》看文博类品牌传播和文化传承[J];戏剧之家;2019年14期

10 邱子敏;;《国家宝藏》成功因素探微[J];传媒论坛;2019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雅璐;《国家宝藏》的民族文化记忆建构研究[D];山西大学;2019年

2 陈梦星;《国家宝藏》的文化认同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3 张伊昌;《国家宝藏》与中华文化集体记忆的书写和重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李卓娢;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的传播效果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5 何原曲;《国家宝藏》的文化记忆建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

6 李丹;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7 谈雨婷;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小剧场的叙事分析[D];厦门大学;2018年

8 夏妍;接受美学理论视域下《国家宝藏》传播策略探究[D];郑州大学;2019年

9 张帆;传统文化遇上年轻用户:《国家宝藏》在Bilibili网站的传播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10 冯宽;《国家宝藏》中的文化记忆建构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6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2886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