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互联网时代的“伪书”:图片作伪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5 11:07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图片传播的多种平台,图片凭借强烈的直观性和在场性占据了人们的视野,其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等特点迎合了大众的娱乐化心理,网络图片逐渐成为互联网传播中最具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世界纷繁复杂,信息真假难辨,图片也因其可信度高、审查难度大等特点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现阶段,网络作伪图片主要以“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呈现,作伪方式主要包括图片造假、文字造假和图文不符三类,图片为文字提供虚假“佐证”,文字对图片进行曲解性的阐述说明,二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受众一时很难辨别真假。网络作伪图片具有多样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其背后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从政治维度来看,图片作伪背后是政党、国家或个人对政治利益的诉求;从经济维度来看,图片作伪是谋求商业利益、获取流量的手段;从社会维度来看,图片作伪是草根阶级解构主流艺术形态和反讽社会的民意表达;从技术维度来看,图片处理技术的成熟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加快了网络图片作伪的发展。网络作伪图片的泛滥传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实信息的传播极易造成恐慌,威胁到社会秩序甚至国家稳定。现阶段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为网...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互联网时代的“伪书”:图片作伪研究


内容合成

林肯,图片


移花接木

局部修改,图片,明暗度


局部修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基于强弱关系理论的视角[J]. 肖斌.  教育学术月刊. 2015(10)
[2]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意义[J]. 赵建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8)
[3]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的困境与救赎[J]. 韩宏伟.  湖北社会科学. 2015(07)
[4]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J]. 赵宪章.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8)
[5]论我国互联网管理立法的完善[J]. 谢永江,纪凡凯.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05)
[6]后现代视野下的反讽研究——兼谈哈钦的后现代反讽观[J]. 陈后亮.  社会科学论坛. 2010(14)
[7]“恶搞”文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J]. 左伟清,刘尚明.  当代传播. 2008(02)
[8]作为审美形态的隐喻与象征[J]. 万书元.  艺术百家. 2008(01)
[9]解读摩尔定律[J]. 孙泉.  集成电路应用. 2004(08)
[10]识别假新闻图片的十种方法[J]. 李东平.  中国记者. 2004(06)



本文编号:3230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230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