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网络公共意见建构
发布时间:2021-09-09 12:40
网络社会人手一支麦克风,公众通过网络公开发表意见、表达诉求,形成网络舆论。正向舆论有助于增强合力,凝聚人心,而负向舆论则可能扰乱视听,混淆是非,危害社会。近年来,网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从“暴打女司机事件”到“掏鸟窝事件”都揭示了舆论生态系统内部的全新图景—各个话语主体在争夺主导权。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舆论场域的博弈复杂而又精彩。本论文主要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结合网络舆论现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与文本分析法,对具有影响力的网络群体事件作为考察和分析,解读政治场、经济场和文化场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场内部的生成机制。第一章对场域理论谱系进行梳理,分析网络社会中舆论与场域的结合的新的特性,以及网络舆论场的形成。网络舆论场的概念的提出,为研究舆论生态提供新的视角。第二章对网络舆论场内部生成机制进行分析。网络舆论场内部生成机制是建立在以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人群及其不同价值观的各个思想观念的交锋的基础上的话语之争。为了研究方便,将其分做媒体、政府、公共知识分子和公众四类,通过选取广东茂名PX事件为案例来分析各方言说主体形成的不同的言说场域的话语策略和权力地位,在舆论场中发...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框架
四、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网络场域和网络舆论的兴起
一、场域与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的兴起
三、网络舆论场域生成
第二章 网络舆论场域的内部生成机制
一、媒体:资本逻辑规制下的新闻生产者
二、政府:合法性身份的出场
三、公共知识分子:从“幕后”迈向“台前”
四、公众:话语抗争中的“事件公众”和行动公众的出场
第三章 网络舆论场域博弈的外部动因
一、网络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
二、网络舆论背后的经济影响
三、网络舆论背后的文化考量
第四章 从网络舆论场域到网络公共领域
一、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
二、网络场域、民意与公共领域
三、构建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
第五章 重构网络场域中理性话语路径
一、理念层面的路径探析
二、技术层面的路径探析
三、管理层面的路径分析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前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点与分析性发现——基于2014年中国社会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J]. 喻国明. 江淮论坛. 2015(05)
[2]东莞扫黄事件舆情分析[J]. 经济导刊. 2014(04)
[3]论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J]. 匡文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4]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异化、冲击与引导[J]. 陶鹏.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5]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责任及其路径优化[J]. 张晓月.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6]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广告及其传播策略——基于场域理论视角[J]. 倪宁,金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02)
[7]新媒体时代的视觉语言建构方式及影响——以“表哥”事件为例[J]. 张玉臂. 新闻世界. 2014(01)
[8]以社会理性消解科技理性: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环境风险话语[J]. 李艳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03)
[9]论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J]. 曾庆香,强德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5)
[10]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J]. 曾繁旭,黄广生. 开放时代. 2012(04)
博士论文
[1]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D]. 张志安.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当代段子研究[D]. 赵会凤.华侨大学 2011
[2]中国博客的话语权现状研究[D]. 李莉.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92111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框架
四、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网络场域和网络舆论的兴起
一、场域与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的兴起
三、网络舆论场域生成
第二章 网络舆论场域的内部生成机制
一、媒体:资本逻辑规制下的新闻生产者
二、政府:合法性身份的出场
三、公共知识分子:从“幕后”迈向“台前”
四、公众:话语抗争中的“事件公众”和行动公众的出场
第三章 网络舆论场域博弈的外部动因
一、网络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
二、网络舆论背后的经济影响
三、网络舆论背后的文化考量
第四章 从网络舆论场域到网络公共领域
一、网络舆论与公共领域
二、网络场域、民意与公共领域
三、构建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
第五章 重构网络场域中理性话语路径
一、理念层面的路径探析
二、技术层面的路径探析
三、管理层面的路径分析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前社会舆情的结构性特点与分析性发现——基于2014年中国社会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J]. 喻国明. 江淮论坛. 2015(05)
[2]东莞扫黄事件舆情分析[J]. 经济导刊. 2014(04)
[3]论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J]. 匡文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4]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异化、冲击与引导[J]. 陶鹏.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5]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责任及其路径优化[J]. 张晓月.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6]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广告及其传播策略——基于场域理论视角[J]. 倪宁,金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02)
[7]新媒体时代的视觉语言建构方式及影响——以“表哥”事件为例[J]. 张玉臂. 新闻世界. 2014(01)
[8]以社会理性消解科技理性: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环境风险话语[J]. 李艳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03)
[9]论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J]. 曾庆香,强德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5)
[10]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J]. 曾繁旭,黄广生. 开放时代. 2012(04)
博士论文
[1]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D]. 张志安.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当代段子研究[D]. 赵会凤.华侨大学 2011
[2]中国博客的话语权现状研究[D]. 李莉.西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92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39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