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人民日报灾难新闻评论的话语分析 ——以汶川地震评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4 15:14
  当代社会已逐渐进入“风险社会”,灾难事件始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频繁发生。在灾难事件中,需要肩负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使命的新闻媒体及时发声,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评论为例,从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出发分析总结其话语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灾难新闻评论所经历的话语转型及其原因。从文本视角看,《人民日报》汶川地震评论在词汇选择上钟爱使用“集体词汇”,句式选择上注重使用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亮明观点,在修辞手法上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来增强气势、提升审美价值,在论据使用上大量选择具体可感的动态事例来说明论点,在论证中则以情动人为主、诉诸逻辑为辅。从语境视角看,《人民日报》汶川地震评论注重对社会的建构作用。通过合理搭配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来协调评论的高度、深度及情感温度,其话语表达具有鲜明的道德取向,同时使用“家国同构”的话语沉淀、与奥运会的话语组接来建构国家认同。在国家政策机制变革、媒介新闻规律的回归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勃兴、网络社会语境下话语权争夺的倒逼因素下,《人民日报》灾难新闻评论实现了话语的突破和转型,政治宣传话语逐渐淡化,以人为本的...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灾难、灾难新闻、灾难新闻评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说明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意义
2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评论的话语分析
    2.1 文本视角:汶川地震评论的话语呈现
    2.2 语境视角:汶川地震评论的社会建构
3 《人民日报》灾难新闻评论的话语转型及原因探析
    3.1 从唐山到汶川,《人民日报》灾难新闻评论的话语转型
    3.2 话语转型的原因探析
4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J]. 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  国际新闻界. 2013(09)
[2]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人民网”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J]. 涂光晋,吴惠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01)
[3]《纽约时报》对他国灾难报道的话语分析——基于最近四次地震报道的思考[J]. 蒋晓丽,王亿本.  国际新闻界. 2011(09)
[4]论新闻评论的舆论生态——国内主流媒体对日本3·11地震的新闻评论话语分析[J]. 郑恩,龚瑶.  现代视听. 2011(06)
[5]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简析《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J]. 董天策,章琴丽.  今传媒. 2011(06)
[6]传播学研究的话语分析视野[J]. 刘立华.  国际新闻界. 2011(02)
[7]国家、民族空间与认同建构:《人民日报》玉树地震传播分析[J]. 韩素梅.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01)
[8]国家话语、国家认同及媒介空间——以《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 韩素梅.  国际新闻界. 2011(01)
[9]我国电视媒体灾害报道的话语转型——以中央电视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重大灾害事件报道为例[J]. 程前.  电视研究. 2011(01)
[10]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演变[J]. 董天策,蔡慧,于小雪.  新闻记者. 2010(06)

博士论文
[1]党报时政新闻话语研究[D]. 吴华清.复旦大学 2012
[2]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 董育宁.复旦大学 2007
[3]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D]. 田中初.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美大报灾难新闻评论比较分析[D]. 王佩缤.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2]我国灾难报道研究[D]. 李政.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为灾难树里程碑[D]. 童晓玲.安徽大学 2011
[4]新世纪十年来中国灾难报道人文关怀变化[D]. 唐梦圆.暨南大学 2011
[5]唐山、汶川地震新闻报道比较研究[D]. 冯春.华中师范大学 2010
[6]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D]. 刘玉萍.中央民族大学 2010
[7]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D]. 许柳根.湘潭大学 2009
[8]我国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新闻评论研究[D]. 贾晓倩.新疆大学 2009
[9]媒介话语生产机制的突破与重建[D]. 时红燕.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0]框架理论视野下的中美灾难新闻报道[D]. 郝伟.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68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568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1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