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2:01
本文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我国典型报道的源起,对于典型报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典型报道一经出现,便在当时的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解放日报》自身的特点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边府的广泛动员下,边区形成了浓郁的典型宣传氛围,在报刊之外还存在多种多样的媒介手段进行典型宣传,除众多的宣教工作人员外,边区群众广泛参与到典型宣传中来。因此,典型报道与边区的群众运动是声气相通的,典型报道的成功既在于契合边区实际情形,也不能排除边区有利于典型传播的因素。可以说,若无边区政府之广泛典型宣传,《解放日报》的典型报道恐达不到如此之成效。如果执意单就典型报道本身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典型报道得以成功的原因,那就无异于割断典型报道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血肉联系。本文具体内容如下:在绪论中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的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同时对延安《解放日报》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第一章对该报的典型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梳理了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出现和发展变化的四个时期,并归纳整理出不同时期典型报道的人物类型、报道数量及特色。第二章《解放日报》典型报道自身出发,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无论是选题、语言、报道机制还是新闻思想,典型报道都紧密的契合当时边区的时代背景,这是它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第三章从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之外出发,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外部因素。边区舆论环境单一、政府多策并举营造良好的典型传播土壤、报纸的其他报道主题有意无意地营造战时氛围、多种大众化媒介辅助典型传播以及人们与生俱来的“典型”心理需求,种种因素都为典型报道的传播以及人们学习典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四章是对于延安《解放日报》的反思,着重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利用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深入剖析典型报道作为一种话语,其与微观权力之间的关系,反映权力对于知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其二,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作为我国典型报道的发端,它对于其后的典型报道产生了深入和深远的影响,未来典型报道应当如何面对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的传统。
【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 典型报道 成功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4
- 绪论14-25
- 一、研究缘起14-15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5-16
- 1、研究目的15
- 2、研究意义15-16
- 三、相关研究述评16-20
- 1、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16-20
- 3.1.1 作为一种动员方式的典型报道16-17
- 3.1.2 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17
- 3.1.3 典型报道与领导人思想17
- 3.1.4 福柯视角下的典型报道17-18
- 3.1.5 典型报道的组织传播18
- 3.1.6 典型报道的案例研究18-20
- 2、相关研究述评20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20-22
- 1、研究内容20-21
- 2、研究方法21
- 3、理论基础21-22
-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22-24
- 1、难点22-23
- 2、创新之处23-24
- 六、典型报道概念之说明24-25
- 第一章 延安《解放日报》的典型报道梳理25-50
- 第一节 萌芽期(1941年5月 16日——1942年12月 30日)25-29
- 1.1.1 典型报道的分水岭25-26
- 1.1.2 典型报道分析26-29
- (1)典型类型26-27
- (2)典型报道的形式27-28
- A、个体式报道27
- B、多主体式报道27-28
- C、个体式与多主体式的组合28
- (3)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28-29
- 第二节 蓬勃期(1943年1月 1 日——1943年12月 31日)29-34
- 1.2.1 典型类型29-32
- (1)正面典型29-31
- A、工农典型29-30
- B、战斗典型30-31
- (2)改造典型31
- (3)集体典型31-32
- 1.2.2 典型报道的互动策略32-33
- 1.2.3 典型报道的形式33-34
- (1)增设栏目小标33
- (2)新型典型报道体裁的出现33-34
- (3)典型报道的版面分布、消息来源34
- 第三节 定型期(1944年1月 1 日——1944年12月 31日)34-38
- 1.3.1 典型类型34-36
- (1)农业领域的典型35
- (2)模范工作者典型35
- (3)反面典型35
- (4)集体典型35-36
- (5)其他典型36
- 1.3.2 典型报道专栏36-37
- 1.3.3 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37-38
- 第四节 消减期(1945年1月 1 日——1946年9月 30日)38-43
- 1.4.1 典型类型38
- 1.4.2 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38-40
- (1)体裁38-40
- (2)版面分布40
- (3)消息来源40
- 1.4.3 原因分析40-43
- (1)宣传重点的转移40-41
- (2)典型报道任务分流41
- (3)慎重对待典型41-42
- (4)保证劳动时间42-43
- 第五节 复苏期(1946年10月 1 日——1947年3月 27日)43-45
- 1.5.1 典型类型43-44
- 1.5.2 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44-45
- (1)体裁44-45
- (2)版面分布45
- (3)消息来源45
- 第六节 小结45-50
- 1.6.1 典型报道的发展路径45-46
- 1.6.2 典型报道中典型的发展路径46-47
- (1)地理路径46
- (2)行业路径46-47
- 1.6.3 典型报道的模式47-50
- 第二章 典型报道契合时代背景50-68
- 第一节 配合时代主题的选题特色50-55
- 2.1.1 盐堆上的英雄50-53
- 2.1.2 树林里的英雄53-55
- 第二节 以受众为中心的语言特色55-59
- 2.2.1 语言朴实,多用方言55-56
- 2.2.2 擅长用数字予以说明56
- 2.2.3 多用对比56-57
- 2.2.4 第三者表述57-58
- 2.2.5 给劳动赋予政治意义58-59
- 第三节 组合策略下的典型报道机制59-63
- 2.3.1 多种典型报道体裁组合59
- 2.3.2 多种典型报道主题组合59-60
- 2.3.3 与其他相同主题的人物报道结合60-61
- (1)褒扬性报道60-61
- (2)批评性报道61
- 2.3.4 改造典型、负面典型与正面典型结合61-63
- 第四节 典型报道契合毛泽东党报理论63-68
- 2.4.1 延安整风与《解放日报》改版63-64
- 2.4.2 典型报道与毛泽东党报理论64-67
- 2.4.3 典型报道与毛泽东典型工作方法67-68
- 第三章 客观环境促进典型报道成功68-97
- 第一节 边区传播环境单一68-69
- 3.1.1 地势复杂68
- 3.1.2 文化层次低68-69
- 3.1.3 舆论环境69
- 第二节 群众媒介近用权增强69-81
- 3.2.1 边区教育事业发展69-71
- 3.2.2 边区群众文化程度提高71-74
- (1)成立识字组71-72
- (2)组织冬学、夜校72-74
- 3.2.3 机关、部队、工厂开展文化学习74-76
- (1)部队文化学习74-75
- (2)机关文化学习75-76
- (3)工厂文化学习76
- 3.2.4 组织读报小组76-77
- 3.2.5 延安《解放日报》大力推进通讯员队伍建设77-81
- (1)通讯员队伍完备77-78
- (2)注重培养通讯员业务能力78-79
- (3)大力提倡工农通讯写作并得到积极响应79-81
- 第三节 报纸营造学习典型的氛围81-82
- 3.3.1 大生产运动的报道81-82
- 3.3.2 反法西斯战争的报道82
- 第四节 其他媒介形式辅助典型宣传82-94
- 3.4.1 文学类宣传方式83-86
- (1)图书83-84
- (2)黑板报84-86
- 3.4.2 戏剧宣传方式86
- 3.4.3 美术宣传方式86-89
- (1)木刻画87
- (2)年画87-88
- (3)连环画88
- (4)拉洋片88
- (5)幻灯88-89
- 3.4.4 音乐宣传形式89-90
- (1)歌咏89
- (2)说书89-90
- 3.4.5 其他宣传方式90-91
- 3.4.6 宣传机会91-94
- (1)庙会、骡马大会91
- (2)民教馆、文化棚91-92
- (3)会议92-94
- 第五节 政府解决现实生产难题94-97
- 3.5.1 实行全民动员,保障学习的群众基础94-96
- 3.5.2 推行优惠政策,激发群众学习热情96-97
- 第四章 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反思97-129
- 第一节 典型人物成“万金油”97-101
- 第二节 典型虚造问题101-105
- 4.2.1“创造”模范村101-102
- 4.2.2 典型虚造102-105
- (1)创造102-104
- (2)选举104-105
- 4.2.3 二流子反复105
- 第三节 缺乏对女性的尊重105-107
- 4.3.1 缺乏充分报道105-106
- 4.3.2 角色失当106-107
- 第四节 无法逃脱的他者奴役107-114
- 4.4.1 作为语言符号的他者108-110
- 4.4.2 假想的阳具110-112
- 4.4.3 主体与他者112-114
- 第五节 作为社会规训的手段114-126
- 4.5.1 典型报道是权力与知识合谋的产物114-117
- 4.5.2 典型报道是社会规训的手段117-126
- (1)组织参加生产117-118
- (2)劳动英雄帮助改造118
- (3)政府进行思想教育、提供帮助118
- (4)挂牌118-119
- (5)召开大会119-120
- (6)被嘲笑120
- (7)奖励120-126
- 第六节 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传统的承继与流变126-129
- 结论129-131
- 参考文献131-133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33-134
- 致谢134
本文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39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