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微信与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视角下的微信与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信 微信功能 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 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育
【摘要】:近年来,以大学生为犯罪主体的刑事案件日益多发,大学生家庭教育再次成为热门议题。而日渐成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加之长期求学在外,父母对其进行家庭教育的难度很大。为了找到更有效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特提出微信家庭教育的概念。微信与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为微信带来海量的用户,而微信则给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数据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以微信功能为切入点,分析其在大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优势。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在课题来源等方面做了简要概述;第二章分析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困境,又从困境入手引入微信家庭教育的概念;同时,为了测量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的可行性,在第三章设计了针对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该问卷共运行四个分问卷,分别测量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状况、大学生亲子关系现状、亲子双方的微信交流情况等。初步断定,使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具有试行土壤;第四章利用传播学相关理论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共同论证微信的聊天功能、微信订阅号信息推送功能以及朋友圈信息共享功能给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的诸多便利;论文的最后部分从传播技巧影响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了微信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使用微信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具有理论与现实方面的可行性。但是由于信源的可信度以及大学生的选择性接触现象影响传播效果,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仍有进步空间。
【关键词】:微信 微信功能 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 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家庭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G7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课题来源11-13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13
- 1.2.1 选题意义13
- 1.2.2 研究目的13
- 1.3 独创或新颖之处13-14
- 1.4 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14
- 1.5 文献综述14-18
- 1.5.1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微信研究14-15
- 1.5.2 微信与人际关系15
- 1.5.3 微信与大学生教育15
- 1.5.4 传播效果研究15-16
- 1.5.5 家庭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16
- 1.5.6 微信与代际关系16-18
- 第二章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新方式-微信18-24
- 2.1 大学生家庭教育18-19
- 2.1.1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作用18
- 2.1.2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18-19
- 2.2 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19-21
- 2.2.1 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的概念19-20
- 2.2.2 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的必要性20-21
- 2.3 传统大学生家庭教育与微信大学生家庭教育21-24
- 2.3.1 传统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劣势——“一面提示”性21-22
- 2.3.2 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的优势——提供更放松的心态22-24
- 第三章 大学生微信家庭教育的可行性分析24-38
- 3.1 问卷调查24-25
- 3.1.1 研究的主要问题24
- 3.1.2 问卷调查对象24
- 3.1.3 问卷设计24-25
- 3.2 可行性分析25-38
- 3.2.1 分问卷一: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可行性25-28
- 3.2.2 分问卷二:大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分析28-31
- 3.2.3 分问卷三:亲子之间微信交流方面的可行性31-38
- 第四章 微信使用功能与大学生家庭教育38-60
- 4.1 微信聊天功能38-43
- 4.1.1 点对点的人际交往聊天功能38-39
- 4.1.2 通过微信的聊天功能进行亲子互动39-43
- 4.2 微信朋友圈信息共享功能43-50
- 4.2.1 大学生朋友圈使用行为与发布内容分析43-45
- 4.2.2 微信朋友圈的隐匿性及其弱化45-47
- 4.2.3 朋友圈“屏蔽”父母行为47-50
- 4.3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功能50-58
- 4.3.1 微信订阅号50-51
- 4.3.2 微信订阅号推送内容分类51-52
- 4.3.3 大学生偏爱的微信文章类型52-54
- 4.3.4 通过微信订阅号进行家庭教育的信息流动过程54-55
- 4.3.5 通过微信订阅号推送的文章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55-57
- 4.3.6 “寓观点与材料之中”的传播技巧强化传播效果57-58
- 4.4 本章小节58-60
- 第五章 微信家庭教育的局限性60-65
- 5.1 信源的可信度影响传播效果60-64
- 5.1.1 父母的可信度影响传播效果60-63
- 5.1.2 微信的可信度影响传播效果63-64
- 5.2 被传播者的选择性接触影响传播效果64-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69
- 致谢69-70
- 附录一70-71
- 附录二71-75
- 附录三75-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刘毅;;武陵山片区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探究——基于湖南古丈县的调研[J];民族论坛;2013年08期
2 潘科夫;潘科娃;左德铭;;大学生家庭[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10期
3 朱孔香,吕锋,钟士庆,李萍,陈明慧,文庆松;大学生家庭环境测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4期
4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27期
5 付国华;;浅谈大学生家庭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陈音吉;卢文忠;杜淼;;大学生家庭支持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5期
7 林立宏;;浅谈大学生家庭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1期
8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06期
9 陆庆生;;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24期
10 П·П·兹维德林什;林芳;;拉脱维亚的大学生家庭[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云莺;王东红;;转型期大学生家庭诚信教育低效的传统文化归因——一个教育者的角度[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宫火良;李艺;;大学生家庭责任心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阮景云 白贵云 宋玮实习记者杨森林;地区慰问未就业困难大学生家庭[N];哈密报(汉);2009年
2 郑晋鸣 张焱;大学生家庭是否困难 江苏出台认定办法[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王连义 李新海;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N];吉林日报;2005年
4 马明刚 谢启敏;谷城农信社帮助贫困大学生家庭摘“穷帽”[N];中国社会报;2006年
5 靳芳卉;广西医科大学开辟专门“通道”助贫困生入学[N];广西日报;2008年
6 高玉才 张玉鸿;平原农信用人性化措施构筑助学贷款安全墙[N];山东科技报;2007年
7 新华社记者 王强 李亚彪 卢劲杉;“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陶永寿 陶永成;发放各类扶助金28万元[N];自贡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贾霞;关心下一代 就是关心未来[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10 聂云峰 记者 周佳璐;樟树“太阳工程”温暖学子心[N];宜春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会娟;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张斐然;传播学视角下的微信与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3 李艺;大学生家庭责任心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郭宾宾;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萍;大学生家庭环境、人格特质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郑娟;大学生家庭环境、积极人格和网络依赖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蒲小飞;当代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明芳;当代大学生家庭责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甘晓娟;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潇;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27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82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