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李杲《脾胃论》结合时令用药心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3 17:13

  本文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配合西医综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70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年

李杲《脾胃论》结合时令用药心法研究

金钊  

【摘要】: 《脾胃论》是东垣学说中理论最集中的一部分。《脾胃论》的出现,标志着脾胃学说的创立,是补土学派的学术之源。本书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内容,开辟了中医认识、治疗内伤杂病的新途径,促进了当时医学的飞跃发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结合时令用药即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季节气候特点选择方药,确定剂量,以便更好地把时空因素对病体的影响考虑到中医的临床治疗方案中去,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是中医因时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历代医家遵循《黄帝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东垣在《脾胃论》中记载了大量的按时令用药的内容和相应的医案。后世医家也尊内经之旨,循东垣之法,进行了相应的继承和发扬。但是,李杲立此法之后,后世医家仅用其法,而未进一步阐发其深刻内涵。所以,有必要对李氏《脾胃论》中按时令用药的心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并阐释其内在联系和含义,以便于学习其心法,为中医临床工作提供更为清晰的用药参考。 本文围绕金代著名脾胃专家李杲的代表作《脾胃论》按时令用药经验的研究,主要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古今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在天人合一大整体观指导下,中医治疗学指导思想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中,因时制宜本质上是一个体现时间医学复杂内涵的科学命题。时间医学的内在理论依托则是阴阳的运动变化。正如吾师在研究陈潮祖教授“五脏宜通论”时所阐明的那样:“自然万物和人体自身都处在永恒运动之中,正是由于运动不息,决定了寒暑交替,春秋往来,朝暮移易,以及植物生、长、化、收、藏,动物生、长、壮、老、已的变化发展……。四时中的阴阳消长,和一日中的阴阳转化,都是阴阳运动变化在气候、气象等方面的生动体现。” 二、以大量古今文献资料为依据,阐明了中医按时令用药的研究由来己久,是一个时间跨度千年,空间跨度涉及临床各科的学术大课题,早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展示,后世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可以说都是以此为起点的,汉晋隋唐代有发展,至金而盛,在内伤脾胃病研究中突出这一课题的,则以李杲《脾胃论》最具有代表性。 三、以《脾胃论》中的具体见解及医案,阐明了李杲《脾胃论》按时令用药的原则是:1.结合时令气候特征选方择药。2.结合时令气机升降选方择药。3.结合时令脏腑的五行关系选方择药。其按时令用药的具体体现是:1.针对同一个体,不同季节选方用药不同。2.针对同一个体,同一病症,不同季节药物加减不同。同时还阐明了这样的用药对提高临床疗效是大有助益的。 四、以后世传承李杲学术经验的医家的医案为依据,阐明了李杲按时令用药经验对后世中医临床治疗学的深远影响。 五、分析阐明了李氏按时令用药心法在现实临床上的体现并不那么生动丰富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明医家已融会在辨证论治中,体现微妙,形迹不彰;一般医家则难以捉摸,无从把握,因而需要大力继承发扬。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所以,学习李杲关于时令用药的心法,不仅仅要研究具体应用,还要学习李杲在临床运用这些心法时的整体、恒动思维特点,才是在临床上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24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1 李杲生平简介及《脾胃论》的学术价值13-18
  • 1.1 李杲生平及著作13-14
  • 1.2 《脾胃论》价值及后世影响14-18
  • 1.2.1 《脾胃论》成书背景14-15
  • 1.2.2 《脾胃论》内容简介15-16
  • 1.2.3 《脾胃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对后世学术发展的影响16-18
  • 2 结合时令用药的科学性18-31
  • 2.1 中医学对四时基本特征的认识18-20
  • 2.2 四时变化对人体阴阳的影响20-21
  • 2.3 四时变化与五行的关系21-23
  • 2.4 四时变化与五脏的关系23-25
  • 2.5 四时变化与气血运行的关系25-26
  • 2.6 四时变化与脉象的关系26-27
  • 2.7 四时变化与发病的关系27-29
  • 2.8 小结29-31
  • 3 李杲《脾胃论》以前结合时令用药的历史源流31-37
  • 3.1 秦汉以前对结合时令用药的认识31-32
  • 3.2 晋唐时期按时令用药的认识32-33
  • 3.3 宋金时期对结合时令用药的认识33-36
  • 3.4 小结36-37
  • 4 李杲《脾胃论》结合时令用药心法37-86
  • 4.1 李氏《脾胃论》结合时令用药原则37-50
  • 4.1.1 基本原则38-50
  • 4.1.1.1 结合季节气候的寒热温凉特征运用方药38-41
  • 4.1.1.2 结合季节气候的升降浮沉特点运用方药41-44
  • 4.1.1.3 结合季节和脏器所属五行生克制化关系运用方药44-50
  • 4.2 李杲结合时令用药的具体运用50-78
  • 4.2.1 不同季节选用方药不同50-72
  • 4.2.1.1 选方不同50-68
  • 4.2.1.2 用药不同68-72
  • 4.2.3 同一病症不同季节选方用药加减不同72-78
  • 4.2.3.1 表虚自汗72-73
  • 4.2.3.2 腹痛73-74
  • 4.2.3.3 厥逆74-75
  • 4.2.3.4 咳嗽75-76
  • 4.2.3.5 痰浊闭郁76
  • 4.2.3.6 噎塞76-77
  • 4.2.3.7 饮食不下77-78
  • 4.2.3.8 心下痞78
  • 4.3 李杲按时令用药医案讨论78-85
  • 4.4 小结85-86
  • 5 李氏结合时令用药心法对后世的影响86-97
  • 5.1 理论上的继承86-89
  • 5.2 临床应用体现89-96
  • 5.2.1 结合季节气候特征-寒热温凉按时令用药医案89-92
  • 5.2.2 结合季节气机特点——升降浮沉按时令用药医案92-95
  • 5.2.3 结合季节和脏器所属五行的生克制化按时令用药医案95-96
  • 5.3 小结96-97
  • 结论97-100
  • 致谢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6
  • 综述106-124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12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寿生;李杲脾胃阴阳升降理论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王维新,夏宝泉;李东垣“阴火”学说刍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3 何公达;试对东垣内伤脾胃阴火论的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4 胡臻;李杲阴火热病的实质及证治规律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李吉祥;对李杲益气升阳法的运用[J];北京中医;1996年02期

    6 王长荣;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源[J];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03期

    7 杨福民,黄玉梅,杨晓慧;“甘温除大热法”刍议[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8 郑红,肖林榕;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J];福建中医药;2000年03期

    9 余庆;脾胃阴火与更年期综合征[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唐卫华;李东垣治疗头痛探析[J];光明中医;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宇飞;;龙山文化与古史传说的对比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段晋丽;;医学典籍翻译中的“信”与“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欧之洋;老年病虚证运用补益药宜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4 付笑萍;;从“功遂身退”论老子的养生思想[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5 俞宜年;林慧光;;芳香化浊法小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6 吕桂凤;;补阳还五汤配合西医综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7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4期

    7 郭虹秀;张梅;李平;李鹰;;明清医家对噎膈的认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8 李兴华;;透过药物炮制,体会易水家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4期

    9 盛明旭;储全根;;浅析《难经》的命门与肾间动气的关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1期

    10 刘剑;方朝晖;李中南;赵进东;;历代医家从肝论治糖尿病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燕;;浅析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石佳;刘密;兰蕾;张国山;常小荣;;浅谈古代文献关于胃脘痛的针灸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王富春;;灸法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李军;赵百孝;;艾绒的制作工艺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和中浚;;中医外科“正宗派”学术源流论[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沛霖;;奇经辨治妇科疾病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群;;桑白皮生熟应用及炮炙历史沿革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冯玲;苏凤哲;李福海;;从“纳化”谈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的学术思想[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龚千锋;张钰祺;易炳学;颜干明;余香;朱龙涛;;米泔水在中药炮制中的古今应用研究[A];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庆胜;;金匮肾气丸源流析疑[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花;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徐惠梅;心宁丸抗心肌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涛;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那坤;柔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_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延娥;益阴明目合剂稳定眼压及视神经保护机理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田丽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琪;咳嗽病“肺胃相关”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罗育连;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龙亮;《金匮要略》痰饮病因机证治与药伍规律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丁刚;东垣治脾胃病基本理论和脾胃方组方特点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玉冰;茶疗养生的本质及其成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白钰;古代医籍治疗健忘方的发掘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吕瑞;中医古籍中治疗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徐玉芬;生精汤去多糖处理对PCOS大鼠促排卵作用的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施雪音;抵当汤与桃核承气汤抗衰老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徐薇;“调神解郁”针刺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寿生;李杲脾胃阴阳升降理论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李国治;;李杲“心火炽盛”机理初探[J];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01期

    3 傅沛藩;;东垣“阴火”及证治[J];湖北中医杂志;1985年03期

    4 沈湘妹;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间质性肺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11期

    5 戴建林;;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26例[J];河南中医;1986年06期

    6 齐仲贤;;阴火小议[J];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08期

    7 朱曾柏;论李杲“阴火”学说[J];新中医;1982年06期

    8 曹耀远;甘温除热法治验数则[J];新中医;1985年08期

    9 尹文艳;补中益气汤新用[J];新中医;2001年03期

    10 冯文才;李东垣“阴火”学说临床运用体会[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群莲,黄发盛;《脾胃论》用药特点探析[J];光明中医;2004年04期

    2 杨雪梅;《脾胃论》与脏腑辨证[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杨超平;;浅探《脾胃论》[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年04期

    4 刘学俭;《脾胃论》风药配伍简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5 潘奔前;浅谈《脾胃论》制方用药特色[J];新中医;2000年09期

    6 蔡胜彬,王敬琪;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J];吉林中医药;1995年02期

    7 郑德勇;赵艳萍;;李东垣《脾胃论》中胃脘痛治法探析[J];中医研究;2008年05期

    8 林涛;;《脾胃论》之李东垣脾胃学说探讨[J];中医研究;2009年04期

    9 卫向龙;许二平;;《脾胃论》甘苦配伍法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0期

    10 韩清,樊东方,孔祥梅;论《脾胃论》中的阴火[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振昊;黄穗平;;从《脾胃论》思想浅谈黄穗平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谢晶日;张皓婷;梁国英;;《脾胃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罗秋兰;;“从土治土,有清有补”——谈《脾胃论》在治疗鼻科疾病中的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4 李松键;;《脾胃论》读后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5 花宝金;宋国平;鲍艳举;;《脾胃论》与肺癌临床治验[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索忠;李怀民;;升阳益胃汤临证治验举隅[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赵锡堂;;叶桂“养胃阴”浅议[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洪英;徐春燕;;“治未病”指导临床治疗胃脘痛[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9 方朝义;刘惠聪;赵社;;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证诊断经验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苏雅;赵益桂;张宗鹏;岳南;;慢肾安对大鼠Heymann肾小球肾炎的实验性治疗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石瑞舫;[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医院 黄开泰;[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高建忠;[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石瑞舫;[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厦门大学医学院 王长荣;[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兵 刘少灿;[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7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王金亮 侯红霞;[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8 主讲人 中国中医研究院 傅世垣 教授;[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 刘文科 焦拥政 连凤梅;[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10 浙江中医药大学 代民涛 柴可夫 李秀月;[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钊;李杲《脾胃论》结合时令用药心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王茂泓;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学说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的传承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脾胃论》医学词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云平;《脾胃论》益气升阳理论及组方思维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陈素娥;《伤寒杂病论》与《脾胃论》脾胃生理证治观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周育弘;加味四君子汤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气虚证)30例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吕菲菲;东垣升阳益胃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增效减毒作用的临床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6 许红艳;姜树民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丁刚;东垣治脾胃病基本理论和脾胃方组方特点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李明;汉至金元时期方书中止痛方剂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9 龙森;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论治糖尿病[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张野;姜树民教授从痈论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的消化性溃疡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配合西医综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70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9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1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