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小妇人》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乔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13 03:10

  本文关键词:《小妇人》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乔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小妇人》 女性形象 双重性


【摘要】:19世纪女权主义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作家开始关注新女性形象的建构。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成名作《小妇人》反映了这一时代潮流。本文通过对二女儿乔的成长经历的分析,阐释《小妇人》所代表的新女性形象。但是,由于19世纪的美国父权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女作家们又无法摆脱传统女性形象的桎梏,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人物双重性特征明显。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小妇人》 女性形象 双重性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小妇人》(Little Women,1868)是美国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1832—1888)的成名作。该书以19世纪中叶的美国内战为背景,以马奇家四姐妹一串串悲喜交织的生活故事为主线,讲述她们最终成长为小妇人的历程。受女权运动的影响,在纲领性文件《女性独立宣言》中,“人”这个词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志娟;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当代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梅;;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浅谈庐隐和苏青女性书写的相似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陈东阳;;迷茫与觉醒——解读施叔青《窑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王凤秋;;中国女性痛苦的自我成长——从张洁的《无字》谈起[J];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吴佳楠;;女性的伟大与悲哀——《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形象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5 张智明;陈珊;;女性悲剧的自我体验与情感认同——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田颖;;不同的追求,相同的命运——以《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蜗居》中的郭海藻为例[J];当代小说(下);2011年12期

7 王永军;;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8 陈慧平;;《妇女研究国际论坛》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3期

9 赖晓瑜;李莉;;《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艺术形象成因探析[J];飞天;2009年14期

10 刘世义;;浅论女性主义的两个典型学派[J];法制与社会;2010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红梅;梁贵子与池莉婚姻爱情小说比较[D];延边大学;2011年

3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4 孙晓虹;历史与女性的抒写[D];复旦大学;2007年

5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虞晖;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对女性受压迫问题的新探讨[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郑积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的上海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何字温;现代中国女性诗文中的典型意象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肖爱平;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正义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施海淑;巴特勒操演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3 巩凡;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80年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鹿婕;论凌叔华思想与创作中的两面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胡继文;她们眼中的他们[D];河南大学;2011年

6 黄晓燕;对《飘》的傅东华译本和李美华译本的对比研究—性别差异视角[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琼;周思聪绘画语言转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琛;新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图书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要素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娜;中国女性新闻杂志运作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瑞芬;独特的历史观观照下的城市书写[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雅鑫;;浅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变迁[J];青年文学家;2013年22期

2 周华溢;;90年代后中国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变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3 张帅;;试分析媒体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邓云;关于“女性文学” 界说的理论辨析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8年01期

5 苏艾平;古埃及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蕴含[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薛扬;文革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2期

7 徐海英;;浅谈《闯关东》里的女性形象[J];电影评介;2008年11期

8 邱诗越;;传统的塑形与现实的羁绊——论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论丛;2014年02期

9 郑带利;周丹;;东方式的被动 西方式的主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个电影版本的女性形象比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峰;;从布依族情歌的翻译谈布依族女性形象[J];民族翻译;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艳平;;女性的幻象与镣铐——儿童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2 杨庆;任志明;;电视媒体对“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影响探寻[A];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十佳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燕;女性形象的诞生[D];郑州大学;2003年

2 邓静姿;武者小路实笃失恋物语中的“母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瑶;女性形象在月份牌与当代平面广告中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22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22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