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兴安岭奏鸣曲》中的现实主义

发布时间:2017-10-15 06:12

  本文关键词:《兴安岭奏鸣曲》中的现实主义


  更多相关文章: 兴安岭奏鸣曲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形象分析


【摘要】:中国俄侨文学已有百年历史,其文学水平和艺术底蕴卓越精湛。中国俄侨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它不仅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还具有俄罗斯文学深沉凝重的特点,并且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的东方韵味和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文学作品中,使得中国俄侨文学具有更加浓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涵义。由于中国俄侨作家生活环境有一定特殊性,有的作家由于政治因素,遭到政府的驱逐,成了俄国的弃儿,虽然生在俄国,却侨居在中国;有的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熏陶,成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学创作视野。作家、诗人多层次、多维度地描绘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他们用文字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并对不公平、不道德的行为做出了公正的评判,真实而客观的阐释社会矛盾、现象,同时也表达出心灵深处的呼唤和祈望。《兴安岭奏鸣曲》是《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五卷本)中的唯一一部小说集,在题材上涵盖了生态、战争、革命、思乡和爱情等多种主题,是20世纪上半叶俄侨作家在中国创作的文学作品精粹。本文将通过对《兴安岭奏鸣曲》中作品的解读,以文本分析为切入点,探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真实性、批判性、典型性在中国俄侨作品中的运用。全文由绪论、主要内容(三章)以及结论组成:绪论部分阐释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构思。第一章通过对《兴安岭奏鸣曲》中有关大自然、战争和人物的描写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述中国俄侨作品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真实性的具体运用。第二章通过分析《兴安岭奏鸣曲》中有关对社会、革命、战争以及专制政权的斥责和批判的作品,论述中国俄侨作品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性的体现。第三章通过文本分析,解读《兴安岭奏鸣曲》思乡与悲观的典型性;结合中国文化,解读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结论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概括。
【关键词】:兴安岭奏鸣曲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形象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12.07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Реферат9-12
  • 绪论12-16
  • 第一章 《兴安岭奏鸣曲》中现实主义的真实性16-27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真实性16-17
  • 第二节 美好而神秘的自然风光17-21
  • 第三节 激烈而血腥的战争场面21-22
  • 第四节 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22-26
  • 第五节 小结26-27
  • 第二章 《兴安岭奏鸣曲》中现实主义的批判性27-35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批判性27-28
  • 第二节 痛斥混乱的社会及盲目的革命28-30
  • 第三节 谴责残酷的战争30-31
  • 第四节 批判日本侵略者31-34
  • 第五节 小结34-35
  • 第三章 《兴安岭奏鸣曲》中现实主义的典型性35-45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典型性35-36
  • 第二节 《兴安岭奏鸣曲》中的典型性36-39
  • 一、思乡性37-38
  • 二、悲观性38-39
  • 第三节 《兴安岭奏鸣曲》中典型的中国文化形象39-44
  •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象40-42
  • 二、中国民俗文化形象42-44
  • 第四节 小结44-45
  • 结论45-46
  • 注释46-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2-53
  • 致谢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杰;;俄罗斯学者梅利霍夫谈俄侨问题[J];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06期

2 高妍;刘聪颖;;美、澳、日、俄中国俄侨文学与文化研究简论[J];俄罗斯文艺;2012年01期

3 李仁年;俄侨文学在中国[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年Z1期

4 孙赫杰;俄侨文献在哈尔滨[J];图书馆建设;1997年04期

5 饶良伦;1917-1931年期间旅哈俄侨概况[J];北方文物;2000年01期

6 凌建侯;哈尔滨俄侨文学初探[J];国外文学;2002年02期

7 于明清;;“俄侨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举行[J];外国文学动态;2002年06期

8 刘锟;交融与共生——俄侨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俄罗斯文艺;2002年04期

9 冯玉文;俄侨:历史与文学三重映象[J];黑龙江史志;2005年04期

10 荣洁;小人物·历史·生态——三位哈尔滨俄侨作家的生平与创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亚娜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以主体意识重新审视俄侨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赵永华;一家在旧中国的俄侨报业托拉斯[N];中华新闻报;2001年

3 苑听雷;俄启动“同胞计划”召侨民返乡[N];工人日报;2007年

4 韩任伟;“移民文学”的民族特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振宁;政治大变动背景下的上海俄侨(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梦晨;哥萨克俄侨在中国东北[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白佳男;《兴安岭奏鸣曲》中的现实主义[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4 王振帮;20世纪初哈尔滨俄侨的文艺公共领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刘春丽;俄侨在哈尔滨的工商业活动及对哈尔滨的影响(1898—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兰丽梅;论哈尔滨俄侨诗歌创作的悲剧色彩[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7 袁翠娇;中国俄侨诗歌的多维度解读[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8 付琳;哈尔滨俄侨地位群体的演化及其社会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王盘根;中国哈尔滨的俄侨文学[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李忠丽;论近代以来俄侨在哈尔滨的金融活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5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35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1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