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他者”到“混杂”—《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23:35

  本文关键词:从“他者”到“混杂”—《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身份 他者 东方主义 混杂 谭恩美 《喜福会》


【摘要】:《喜福会》是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备受关注,曾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位置长达9个月。小说通过描写中国移民母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体现了华裔女性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影响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对身份的认知过程,塑造了新一代的华裔女性形象,中西两种文化正是在这些美籍华裔身上,从互相对抗排斥最终走向兼容并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喜福会》中的人物身份。赛义德提出“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对第三世界的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所谓的“东方”只是为了反衬西方的霸权地位。所以西方人提出了“他者”的概念,与“自我”相对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华裔成为了美国社会中的“他者”,而中国则被认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小说中四位移民母亲的女儿虽然极力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却屡次受到排挤,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他者“,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现实要求她们重新去审视中国文化和她们的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霍米巴巴试图打破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的辩证关系,而代之以矛盾,分裂和模棱两可等概念,提出了人的身份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同,而是一种异化,提出了混杂身份这一概念,在话语实践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母亲通过两次打破沉默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而女儿也从母亲的故事中开始正视中国文化,主动寻找自己的中国性,从而获得了混杂身份。本文通过借用后殖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理论,研究华裔群体如何在西方文化中丧失身份,沦为“他者”,以及他们在适应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他者”和“自我”的对立,打破种族和文化的边界,重新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从对立向协商共存的转变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共存提供了可能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身份 他者 东方主义 混杂 谭恩美 《喜福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6
  • 1.1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10-11
  • 1.2 Amy Tan and The Joy Luck Club11-16
  • Chapter Two Overview of Post-colonialism16-23
  • 2.1 Said and his Orientalism17-19
  • 2.2 Homi Bhabha and his Hybrid Theory19-23
  • Chapter Three Loss of Identity-Mothers and Daughters as Other23-44
  • 3.1 Ethnic Other in a White-dominant Society23-32
  • 3.1.1 Chinese Immigration History24-26
  • 3.1.2 Mother's Dilemma26-29
  • 3.1.3 Daughters' Dilemma29-32
  • 3.2 Gender Other in a Male-centered Society32-39
  • 3.2.1 The Social Background33-35
  • 3.2.2 Mothers' Dilemma35-37
  • 3.2.3 Daughters' Dilemma37-39
  • 3.3 Cultural Other i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39-44
  • 3.3.1 Language Barrier39-42
  • 3.3.2 Differences in Values and Ideology42-44
  • Chapter Four Reconstruction of a Hybrid Identity44-51
  • 4.1 Breaking of Silence44-46
  • 4.2 Hybridization46-51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1-53
  • Bibliography5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立群,吴金平;风水对小说《喜福会》创作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2 袁霞;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3 王剑华;;浅谈《喜福会》的故事魅力[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4 谢虹;;从小说《喜福会》看“多文化人”理想的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张静;;探究《喜福会》成功的魅力[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赵莉华;;《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及其根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陈丽秋;;“各说各话”——浅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8 符蓉;;文化的冲突与兼容——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顾静芸;;试论《喜福会》中的埃勒克特拉情结与母性力量[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10 王朝杰;;《喜福会》中的婚姻描写[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郭爽;亚裔美国人: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4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阚雯;通向理解之路—《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身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赵艳平;生存在夹缝中的人—《喜福会》的语言杂糅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秦宗璧;论《喜福会》所表征的文化身份杂交之旅[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9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39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7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