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日本汉诗引用《左传》典故考论

发布时间:2017-10-17 02:29

  本文关键词:日本汉诗引用《左传》典故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汉诗 左传 典故 引用 表达效果


【摘要】:日本学者非常重视对《左传》的学习和研究,在版本、校勘、注释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学术成就。《左传》在日本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典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意涵深受日本汉诗作家的吸取和借鉴,他们主要通过引言、引事等方式寄托、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道德规范意识,增强了诗作的修辞表达效果,提升了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显现了日本汉诗的创造性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日本汉诗 左传 典故 引用 表达效果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YJC751030)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2013QN047)
【分类号】:I313.072
【正文快照】: 《左传》在日本流传广泛,日本学者在版本、校勘、注释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学术成就,在《左传》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左传》典故以其丰富凝练的历史文化内涵受到日本汉诗的广泛征引,日本汉诗通过引用《左传》的经典历史故事和名言警句借彼喻今,言己之志,抒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文汉;日本古代汉文学[J];文史哲;1992年05期

2 王晓平;从敦煌到日本海[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2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6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6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寅生;曾来余亦诗成癖,昨夜分明梦杜翁——谈谈杜诗对日本汉诗的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04期

2 孟昭毅;日本汉诗及其汉魂[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3 ;《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4年00期

4 杨芬霞;论日本汉诗中梅和樱的意象[J];唐都学刊;2005年03期

5 严明;;日本汉诗中的赏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徐宇春;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J];唐都学刊;2005年01期

7 何薇;;日本汉诗对唐诗的吸收概述[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6期

8 吴雨平;;日本汉诗与古代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9 吴雨平;;儒文化圈与日本汉诗思想体系的形成[J];求索;2007年11期

10 徐有富;;日本汉诗的模仿与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赵敏俐;当代中国的日本汉诗研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日本汉诗大师推崇繁体汉字[N];世界报;2009年

3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赵敏俐 李均洋;日本汉诗的吟诵及启示[N];光明日报;2012年

4 陈福康;日本人写“许林诗”[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雨平;日本汉诗研究新论[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柏闯;比较视域下的日本汉诗“风雅”溯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谷凤莲;唐宋六言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卓识;“平家物姙”における日本o"奿[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军;日本古代“敕撰三集”的自然描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6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46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