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理论视角下小说《八月之光》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伤理论视角下小说《八月之光》研究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第七部长篇小说,于1932年10月6日在美国问世,也是作家最重要、最具挑战性、最常被评论的力作之一。《八月之光》在作者营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此部小说具有一个多线索且复杂的情节结构。其中,又以两个平行对照的线索为主:一条讲述乔·克里斯默斯的悲惨人生经历,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条讲述善良的农村姑娘莉娜徒步寻找情人的故事,它是小说的整体架构。海托华的故事在两大平行对照的线索之间,这个故事不仅具备自身的意义,而且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中充分发挥着类似读者或第三者的评论功能。整个故事虽然前后历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却涉及了几个人物的一生,甚至包括其祖父辈的三代家史。他们都曾经历过美国内战和重建时期的不幸遭遇,对其后代都留下了沉痛的精神创伤。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行为异常的人物,由于社会及个人原因,这些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本文试图运用创伤理论解析《八月之光》这部作品,对创伤的研究不但有其深刻的文学意义,而且对当今时代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论文由六部分构成。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威廉·福克纳的生平及《八月之光》这部作品。随后综述了国内外读者及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评论,最后笔者强调了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及意义。第一章概述了创伤理论,包括了如何理解创伤理论的定义,创伤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尤其简明阐述了创伤理论在文学中的研究状况。笔者还在此部分从整体出发将《八月之光》这部小说作为创伤小说来进行解读,从作品的基调和写作手法入手,揭示了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创伤症状的表现。包括乔·克里斯默斯的行踪不定,冷漠暴力,身份缺失的解离症状;乔安娜·伯顿的欲望的压抑,性的沉沦,灵魂的禁锢;海托华的双重性格,对光荣历史的重复症。第三章透过对主要人物的创伤症状的分析寻找出导致其症状的原因。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其中既包含了社会及历史原因也有人物其自身的责任。《八月之光》中所描述的杰弗生镇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美国南方社会。南北战争及其重建时期都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这种浓重的心理阴影一直笼罩着杰弗生镇。种族歧视,宗教的压迫,祖辈不幸的经历及其个人成长的挫折皆是小说中人物创伤原因的由来。第四章谈及的是创伤的恢复。人们对于创伤适应程度的不同,有些人是可以从创伤性事件中恢复过来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一生都在竭力追寻自我,想弄清楚自己是谁。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才发现生活中需要的只是简单的宁静,乔·克里斯默斯扬弃了自我,重生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救赎。海托华在帮助莉娜接生之后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喜悦,在拜伦的影响下也同意帮助乔·克里斯默斯。他终于从往昔的噩梦中挣脱出来,认识到以往自身的过错并意识到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彼此依存,海托华通过自我认知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通过以上对主要人物创伤原因的分析,笔者发现从创伤角度可以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苦痛遭遇,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于此同时,小说的创伤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思考。对于个人而言,创伤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创伤对我们日后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养成都会起到阻碍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成长中的缺陷。对于社会而言,虽然现今种族歧视得到了遏制,宗教的压迫受到反对,历史的创伤会一点点淡去,但这些问题都还未彻底的解决,人们还在为之努力和斗争。我们要防止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海托华和波顿的遭遇在各地重演,并且为建设成种族平等、宗教自由和谐美满的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八月之光》 创伤 症状 原因 恢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Introduction12-20
- 0.1 William Faulkner and Light in August12-15
- 0.2 Literature Review15-19
- 0.3 Thesis Statement19-20
-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Foundation20-29
- 1.1 The Definition of Trauma20-22
- 1.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uma22-25
- 1.3 Trauma Studies in Literature25-26
- 1.4 Reading Light in August as Trauma Fiction26-29
- Chapter Two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Traumatic Symptoms in Lightin August29-47
- 2.1 Traumatic Symptoms of Joe Christmas29-37
- 2.1.1 Uncertain Whereabouts and Isolation29-32
- 2.1.2 Indifferent Appearance and Violence32-33
- 2.1.3 Dissociation: Loss of Identity33-37
- 2.2 Traumatic Symptoms of Joanna Burden37-42
- 2.2.1 Repression of Desires37-38
- 2.2.2 Depravity of Sex38-40
- 2.2.3 Imprisonment of Soul40-42
- 2.3 Traumatic Symptoms of Gail Hightower42-47
- 2.3.1 Dual Personality42-44
- 2.3.2 Repetition: Glorious History44-47
- Chapter Three Causes of the Characters’ Traumatic Symptoms in Light inAugust47-61
- 3.1 Race: White Supremacy47-54
- 3.2 Religion: Persecution of Puritanism54-58
- 3.3 History: Unfortunate Experience of Ancestors58-60
- 3.4 Personal Experiences60-61
- Chapter Four Recovery from Trauma in Light in August61-69
- 4.1 Self Redemption: Joe Christmas’ Pursuit of Peace61-65
- 4.2 Autognosis: Gail Hightower’s Return to the Real World65-69
- Conclusion69-71
- Works Cited71-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4-76
- Acknowledgements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霞;吴翔宇;;《八月之光》的结构诗性和灵性[J];阴山学刊;2006年05期
2 张晓毓;;八月之光何处寻——《八月之光》的解构主义批评[J];理论界;2006年12期
3 张晓毓;;八月之光何处寻——《八月之光》的解构主义视角[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4 向洪全;;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福克纳《八月之光》解读[J];英语研究;2007年02期
5 代晓丽;;论《八月之光》主题意象的对称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贾晓庆;;小指称,大用处——析《八月之光》中福克纳对乔的指称[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7 陈玉洁;;论《八月之光》中血的意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8期
8 张静;王慧娟;;论《八月之光》中的生与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9 张莉;;论《八月之光》“滴答滴”的叙事律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江智利;;福克纳《八月之光》的艺术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河北金融学院 高俊杰 杨华;论《八月之光》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双重性[N];山西青年报;2014年
2 “70后”作家 张楚 (河北唐山);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娟;《八月之光》的空间形式[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春花;《八月之光》:似散而实聚[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文娱;《八月之光》人物刻画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章艳萍;绝望中的希望:萨特自由哲学观对《八月之光》主人公[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曹f ;他者的生存——论福克纳在《八月之光》中的人文关怀[D];重庆大学;2010年
6 廖白玲;《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艳;论小说《八月之光》的复调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立宏;《八月之光》的结构:多元和内聚[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袁莉;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刘堂;福克纳《八月之光》新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9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49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