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斯小说《死》的三重含义:肉体死亡、人性之殇和新生
本文关键词:克雷斯小说《死》的三重含义:肉体死亡、人性之殇和新生
【摘要】:借年老的动物学家夫妇在野外被残忍谋杀事件,小说《死》对死亡和尸体腐烂过程进行了超乎寻常的细致描写,揭开了人类肉体死亡的神秘、恐怖面纱。同时,透过小说中死亡事件所展现的人际关系,作家克雷斯揭露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性之殇。借助神秘自然主义,克雷斯暗示人性之殇可导致肉体死亡。然而,肉体死亡也可终结人性之殇,带来人性和肉体的"新生"。于是,肉体死亡、人性之殇和新生构成了死亡的三重含义。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
【关键词】: 《死》 肉体死亡 人性之殇 新生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Author:Qi Rongjunqirongjun@126.com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China(273165).Hisresearch area covers British and American fiction and discourse analysis.吉姆·克雷斯(Jim Crace,19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英剑,王理行;《死》的魅力——评2000年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小说奖获奖作《死》[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2 杨金才;;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3 博达;死亡: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等值区间[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8期
4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经苹;;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名利场》中的婚姻爱情伦理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2 吴远青;李明明;;《珍妮姑娘》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1期
3 崔潇月;;环境伦理中的身份变化——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4 于美琴;;伦理禁忌的慨叹——论哈代《儿子的否决》[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杨金才;;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3期
6 方宸;;探寻岁月尘埃下的历史真实——读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7 赵祥凤;;《抵达之谜》的“模仿”主题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8 姚成贺;;A.S.拜厄特《园中处女》之现实与虚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9 马惠琴;;人性面具的背后——谈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唯我论”[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10 袁雪生;;身份逾越后的伦理悲剧——评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云;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后现代伦理道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方亭;未完成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夏文静;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D];吉林大学;2013年
5 蔡隽;大卫·马梅特戏剧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6 郑斯扬;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中的乡土伦理观[D];厦门大学;2014年
7 林宛莹(LIM WOAN YIN);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红卫;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吴志凌;围城内外的变奏[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学谦;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领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关怀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其宝;霍桑美真善圣的伦理诉求[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宋菲菲;中国文人写作伦理的表现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秦丽英;《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弑父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沙沙;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关艺yN;伦理选择与道德目标:论奥德修斯的返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淼;拉纳尼姆之梦:论劳伦斯小说《袋鼠》的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振飞;《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曲晓晨;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双性同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岚;论易卜生后期象征剧中的“婚姻结”[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佳;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洼地》的动态互文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2 郭英剑,王理行;《死》的魅力——评2000年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小说奖获奖作《死》[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4期
3 舒程;;论格雷厄姆·斯维夫特小说的历史文本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4 张晓红;;记忆的家园,历史的想象——解读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Bel;;爱心项链[J];中国减灾;2011年16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1052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524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