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空间隐喻

发布时间:2017-10-18 03:43

  本文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空间隐喻


  更多相关文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空间隐喻 福克纳


【摘要】:随着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的问世,学者们打破了语言学对隐喻的传统研究,在文学作品也开拓了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来自认知领域的联想。立足于此,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对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 Rose for Emily)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空间隐喻对文本主题与艺术张力的阐释作用。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空间隐喻 福克纳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为美国文学史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所创作的小说艺术性强,复杂的形式与深邃的思想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福克纳小说中的空间形式是不可忽略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被研究得比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道全;;论福克纳小说的空间形式[J];国外文学;2007年02期

2 吴云;认知框架下的空间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晖;试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翟宇卉;;论《汤姆大叔的小屋》中人物形象的基督教色彩[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张艳红;;《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圣经学意义[J];青春岁月;2010年07期

4 徐家林;马弟;;《好人难寻》中救赎后信仰回归[J];青春岁月;2011年06期

5 朱昕笛;;在真实与想象中游走——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可靠叙述和不可靠叙述[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李丽;张玉玲;;高贵心灵的无声抗争——《女勇士》与《红字》两则故事相似性之比较[J];青年教师学报;2007年05期

7 郭耀忠;;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黑奴所反映的社会意义[J];青年文学家;2009年04期

8 郭名伟;;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艺术新探[J];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

9 丁爽;;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死亡情绪[J];青年文学家;2009年20期

10 侯书华;;嘉莉妹妹的悲剧[J];青年文学家;2009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倩;;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小城畸人》中语言的不可靠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翟新田;;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海上扁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瑞华;美国20世纪的清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红艳;格特鲁德·斯泰因语言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素青;加里·斯奈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哲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徐英平;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易艳萍;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的讽刺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霞;《紫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倩;另一个“哈姆雷特”[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万冰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房子意象的隐喻意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鲁淑兰;从拯救到灭亡:《伤心咖啡馆之歌》与《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认同与补偿[D];江南大学;2010年

8 梁波;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宏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生态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皮文立;从幻想到冥思[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维;;时间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囿——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2期

2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3 杨宁;语法配价、参与者、价语及介词性价语[J];语文研究;1996年03期

4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年02期

5 袁毓林;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本文编号:1052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52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8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