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期间小说中的暴力美学
本文关键词:论抗战期间小说中的暴力美学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尸横遍野,这种独特的语境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在此期间的小说书写有一个典型的特征:暴力美学。现实中的暴力和文本中的暴力在创作主体的笔下进行碰撞,让暴力成为一种可供欣赏的美学对象。创作主体用一种写实的杀戮来激发受众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求,暴力叙事在战争的土壤中繁盛。在战争的暴力面前,以暴力反抗暴力被赋予了正当性,暴力代表的毁灭和痛苦的力量,激发着人心里面抗争的力量。本文试从暴力美学在抗战期间小说的阐释、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特殊的美学功能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在抗战的语境下,现实中的暴力和文本中暴力碰撞所产生出的独特的暴力美学。在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都在现实中不停遭遇暴力的情况下,暴力成为审美对象的心理机制和理论基础,试从宏观上把握抗战时期小说中暴力美学的特征。第二部分从抗战期间具体的文本研究出发,从暴力叙事、暴力语言、暴力模式等角度较为详尽的把握了暴力书写在战时小说文本中具体表现。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在同一段时期、针对同一历史时间、作为同一场战争中正义和非正义的中日两国作家对于这一时期暴力书写。其中特别比较了女性作家群体,因为在战争中女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对战争、对暴力有更加敏感和细腻的把握。最后的部分探询了暴力美学在战争时期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美学功能。在救亡图存的战争中,暴力是反抗暴力的唯一武器,因此这一时期的暴力叙事有其他时期都不具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并且暴力美学最本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以暴制暴,而是为了止戈为武,最终重建和平美好的新生活。
【关键词】:抗战 小说 暴力美学 美学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2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三、研究方法10-12
-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0
-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0-11
-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1-12
- 第一章 抗战期间小说文本暴力与现实暴力的碰撞12-22
- 第一节 来源于现实暴力的“暴力”:创作主体的战争体验及创作素材的纪实性12-16
- 一、创作主体切身的战争体验12-14
- 二、小说创作素材的纪实性14-16
- 第二节“暴力”:抗战期间小说的主要特征16-17
- 第三节 暴力成为抗战小说审美对象心理机制及理论基础17-22
- 一、理论基础17-19
- 二、心理机制19-22
- 第二章 死亡与暴力在抗战时期的独特阐释22-33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小说暴力元素创作的独特语境22-24
- 第二节 小说中“暴力美学”的寓意及隐喻24-27
- 第三节 暴力的基调:抗争与爱国27-29
- 第四节 合法的暴力—暴力美学的美化29-33
- 第三章 暴力美学在抗战时期小说中的表征33-49
- 第一节 暴力书写:抗战时期小说的暴力叙事33-42
- 一、暴力冷叙述:创作主体零度介入的叙事34-36
- 二、非人视角的叙事36-37
- 三、直面血腥的暴力叙事37-40
- 四、回避暴力的暴力叙事40-42
- 第二节 小说语言的暴力42-45
- 一、白描化的暴力语言43-44
- 二、诗意化的暴力语言44
- 三、幽默的暴力44-45
- 第三节 受挫的身体与变异的灵魂:文本内容的暴力模式45-49
- 一、战争的暴力45-47
- 二、人性的暴力47-49
- 第四章 战时中日小说创作文本中的暴力美学比较分析49-58
- 第一节 中日小说中女性塑造暴力美学比较49-53
- 一、相似之处:女性遭遇的男性暴力49-52
- 二、不同之处:对暴力的暴力反叛52-53
- 第二节 中日女性作家暴力叙事比较53-55
- 第三节“他者”与“自我”:中日小说中的日本士兵形象55-58
- 第五章 抗战时期小说中暴力美学的文学功能58-67
- 第一节 抗战小说中“暴力”的接受美学58-60
- 第二节 暴力拷问人性:人性的升腾与下坠60-64
- 第三节 止戈为武—小说中的暴力用于建构无暴力64-67
- 结语67-70
- 参考文献70-72
- 致谢72-74
- 个人简历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灵魂的冲撞——电影暴力美学的启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王健;;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J];电影评介;2007年10期
3 梁结玲;;《导火线》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2007年17期
4 肖良生;;《导火线》:暴力美学和温情世界的完美交融[J];电影文学;2007年18期
5 徐湘豫;;论暴力美学电影中的接受美学[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刘柳;;论暴力美学在当代影片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5期
7 尹洪;冷欣;程辉;;试论“暴力美学”及其特征[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王宜杰;颜静;杨建宏;;从东西方电影中探索“暴力美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03期
9 陈丹;;追逐暴利的“暴力”——试论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暴力美学”电影的盛行[J];新闻界;2010年01期
10 聂群慧;;浅析暴力美学的存在基础及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健;;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娟;“暴力美学”真的那么美?[N];文汇报;2004年
2 文慧;“暴力美学”还是“美学的暴力”?[N];中国艺术报;2012年
3 本报评论员 莫梓芫;“语言无产阶级”的暴力美学[N];长江日报;2014年
4 袁跃兴;对“暴力美学”说“不”![N];安徽日报;2004年
5 水木杰;血案源于电影暴力美学引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勇;姜文的“暴力美学”源自何处[N];东方早报;2011年
7 顾德宁;警惕“暴力美学”导致孩子的“暴力盲动”[N];新华日报;2004年
8 陶东风;暴力美学与道德底线[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凌建英;艺术的良知与青少年教育[N];文艺报;2010年
10 殷实;灾难将什么带给了文学?[N];文艺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体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关婷元;论艺术中的“暴力美学”[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衡;当代语境下的暴力美学再阐释[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4 万洋波;韩国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祯;论莫言小说的“暴力美学”及其当下审美文化意义[D];新疆大学;2015年
6 刘伟;20世纪90年代银幕暴力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刘阳;吴宇森影片中的暴力美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8 张琬嘉;中美动作电影比较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9 马博;论当代艺术作品对“暴力美学”的诠释[D];鲁迅美术学院;2015年
10 高剑峰;暴力美学电影中对中国元素的误读[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69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69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