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生态文学经典的时间差异与文明经验
本文关键词:中西生态文学经典的时间差异与文明经验
【摘要】:中西生态文学作品存在着不同的时间观,并由此带来作家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诸多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之后,在表现未来世界的生态环境时经常出现三个主题,即资源耗竭、惊天浩劫和高度专制,这反映了他们注重现在、关心未来的时间心理。而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许多特征在短时间并不会消失,一些作家敏锐地记录了自然生态在此过程中的变化,他们怀着农业文明时代的淳朴与感悟观察着变动不居的社会与自然。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态文学 时间体验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3FZW051) 广州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博士学术团队项目“生态灾害与中国当代文学书写”(项目编号:201404XSTD) 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研究”(13C05)成果
【分类号】:I106-03
【正文快照】: 中西生态文学虽然旨在揭示生态危机现状、反思环境问题的社会与文化根源,但它并非是对生态理论的简单照搬和套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主题的层面上,而是生态文化与文学创作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映照,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审视中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质。中西生态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慧霞,董剑桥;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J];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琳琳;;从中日两国对待时间的观念看跨文化交际[J];金田;2014年08期
2 涂慧;;诗意的突围与根性的找寻——韩少功乡土散文的艺术诉求[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3 叶梦姝;;气象科学的发展与时间观变革的初步探索[J];气象科技进展;201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艳红;中外文化差异对我国境内合资企业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2 刘媛;凡尔纳与威尔斯的科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康;文化与时间—中美时间观对照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肖华云;中国和马达加斯加时间观念差异解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洪轩;基于蒯因整体论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良;;近年来生态文学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刘文良;;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要[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赵树勤;刘倩;;从“浅绿”到“深绿”——新时期生态文学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温阜敏;饶坚;;中国生态文学之现状、问题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6 王为群;刘青汉;;论生态文学的价值系统[J];文艺争鸣;2007年09期
7 史元明;;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J];东方论坛;2008年06期
8 崔昕平;;文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纪秀明;;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邓楠;;近二十年来我国生态文学的内涵及特征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桂华;《欧美生态文学》读后[N];光明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胡军 韩晓雪;生态文学首先应是审美的[N];文艺报;2007年
3 张晓琴;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N];光明日报;2009年
4 姜孟之;生态文学门外谈[N];伊春日报;2011年
5 武田田;生态文学研究不可“作茧自缚”[N];光明日报;2011年
6 杨文丰;生态文学 21世纪文学的急迫使命[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7 陈华文;生态文学之思[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北京语言大学 李庆本;为生态文学研究注入新血液[N];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商报记者 潘启雯;生态文学复兴是对工业化反思的产物[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10 盛泉;生态角度的文学重审与文学批评[N];中国保险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4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刘亚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8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华;论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完玛才让;论藏族生态文学的功能及责任[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环保思想与现实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邱志勇;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学及其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松波;生态文学与满都麦生态文化小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贺楠;生态文学的新世纪[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瑞芳;台湾生态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李虹;当代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丽军;生态文学:存在困境的艺术显现,,精神革命的审美预演[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谢鹏敏;论文艺的生态功能[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74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7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