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中的身体叙事
本文关键词: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中的身体叙事
【摘要】:塞缪尔·贝克特在他的代表作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中深刻探讨了身体的遭际与命运问题。首先,贝克特的三部曲中身体承载了社会、个人的荒诞记忆,这较之他的荒诞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三步曲中主人公的身体总是被监视着,权力附着其上,身体备受蹂躏,被宰制、改造、矫正和规范化着,因此身体显得悲观、被动、呆滞;最后,身体在性的支配下,摆脱了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束缚,放纵欲望,在空中飘浮,成为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身体 记忆 权力 欲望
【分类号】:I565.074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身体已经成为很多学科和媒体日渐关注的焦点。W.A.伊文指出,“把身体放在争论的中心不是时尚,而是迫切的需要。身体正被艺术家和作家重新评价和思考,是因为它正被科学家和工程师重新调整和建构。”〔1〕(P104)英国当代著名理论家伊格尔顿则说:“后现代的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晓勤;《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的叙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刘常轩;;《等待戈多》中的隐喻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蔺娟;;评《小世界》中戏虐的语言风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冀颖洁;;从明传奇《钵中莲》的多重视角设置来看明末百姓心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5 杨莹莹;;后现代主义悲剧观中戏拟的《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余晶;;《小世界》对传统文本的解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刘有成;;解读《五号屠场》,透视后现代文学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憨瑞祥;;简论文学经典重构的可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李帅;;身体理论视域中的“身体”所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晏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魅力——以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3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潇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David Copperfield四个中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佳娣;戴维·洛奇在中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贝克特之后的贝克特[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2 陈惠;;分裂的自我——贝克特戏剧中的凝视与自语[J];思想与文化;2013年00期
3 丁琪;;叔本华对贝克特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4 何成洲;贝克特:戏剧对小说的改写[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4期
5 张士民;;贝克特的非语言表达[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6 王雅华;刘丽霞;;世界是“我”的表象:解析贝克特《徒劳无益》中的写实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7 徐志英;;贝克特三部曲的荒诞意识[J];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8 曹波;;论贝克特的“失败”小说[J];英语研究;2009年04期
9 施清婧;;论贝克特早期四部剧作中记忆的认知及呈现[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4期
10 陈惠;;人类主体性的反思:精神病理学视域下的贝克特戏剧疯癫人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祥(翻译家);永远的贝克特[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谷禾;等待戈多 等待贝克特[N];财经时报;2006年
3 周力军;独一无二的贝克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阮一峰;等待戈多,,回味贝克特[N];光明日报;2006年
5 复旦大学教授 孙建;贝克特:“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周力军;贝克特——戏剧巨匠魅力永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邓中良;贝克特的国别归属之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编译 黎文;贝克特的间谍生涯[N];文汇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晋悦;把百年贝克特存入中国的银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陈颐;贝克特:爱上工作每一天[N];经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2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4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曹波;回到想像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娟;试论贝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素华;死亡背后的荒诞—解读贝克特的《马龙之死》[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霞;贝克特三部剧作的互文性解读[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葛灿;论贝克特《瓦特》中的不确定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丽霞;《论贝克特短篇小说集〈徒劳无益〉的写实风格》[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唐晓妍;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的叙事艺术与追寻主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兰云;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的后现代叙事与审美特质[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亚丽;被沉默了的世界[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颜婷;在对话中探寻自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10 胡海燕;托马斯·贝克特书信述评(1162-1170)[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78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7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