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内心塑造
本文关键词:浅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内心塑造
【摘要】:福克纳开创了一个宏大的个人风格创作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存在着许多按传统精神行事的人物,他们代表着传统价值。《喧哗与骚动》的主人公之一昆丁,便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一类人物典型,本文从昆丁这一人物内心世界的研究入手,深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意义,从而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福克纳小说中的世界。
【作者单位】: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小说人物 传统 昆丁 福克纳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引言威廉·福克纳是世界最负盛名的现代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总与传统文明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喧哗与骚动》的主人公昆丁的形象是复杂的,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于昆丁那种独特的复杂的感情,这种复杂性源于福克纳对他笔下刻画人物精神和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艳玲;冯晓伟;;昔日的辉煌 无奈的困境——《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康普生困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2 何颖;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朱振武;吴晟;;《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江智利;;精神的再生之美——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6期
5 李建;;批判与缅怀,离弃与不舍——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南方情结[J];语文建设;2013年17期
6 黄芳;;故园的守望——莫言与福克纳家族世系小说之比较[J];语文建设;2013年33期
7 张文艳;常磊;;唤醒尘封的记忆——威廉·福克纳小说《莱巴嫩的玫瑰花》叙事研究[J];语文建设;2014年1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金梅;;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形象分析[J];长城;2011年06期
2 崔化;;延宕与死亡——《哈姆雷特》与《喧哗与骚动》的“死亡”基调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仲德;;《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精神形象的新解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崔化;;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尹志慧;曹霞;;福克纳研究在中国:2000-2010[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夏妙月;;喧哗的时代,错位的母爱——解读《喧哗与骚动》中的母亲形象[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黎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八月之光》的人物和语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怡楠;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神经症心理[D];青岛大学;2011年
2 石克锋;[D];郑州大学;2007年
3 喻红;南方的身份困境:福克纳作品中南方的文化危机[D];四川大学;2007年
4 伍荣华;叙事认识的视域[D];苏州大学;2008年
5 张玉洁;巴赫金视野下《喧哗与骚动》与《秦腔》复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张佳佳;福克纳与苏童小说时间观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左歆;论《喧哗与骚动》中的二元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莉;《喧哗与骚动》:一种柏格森的绵延论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蕊;《喧哗与骚动》隐含核心人物之叙事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邢洪雁;喧哗的世界 焦虑的人心[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尹志慧;;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存在主义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武月明;历史的伤痕:昆丁形象的文化读解[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3 吴晓东;福克纳的时间哲学[J];读书;2002年09期
4 李迎丰;福克纳与莫言:故乡神话的构建与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赵晓丽,屈长江;死之花——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死亡意识[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6 朱振武;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7 陈春生;在灼热的高炉里锻造——略论莫言对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借鉴吸收[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萍;谈《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钱中丽;《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的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3 张显凤;隐蔽的母亲——《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形象剖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4 廖白玲;《喧哗与骚动》:一个现代寓言[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何颖;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钱中丽;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陈捷,高红;论《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朱振武;吴晟;;《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蔡芳;李颖芬;;论《喧哗与骚动》的杂乱有章[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6期
10 段水红;;试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基督教影响[J];文史博览;2006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亚萍;;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童;不好读也不放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3 刘莉;《喧哗与骚动》:一种柏格森的绵延论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5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6 姜波;论《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结构的合理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莫小英;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现代基督教末世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颖;从生命哲学视角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江南大学;2012年
9 朱鹊飞;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叙事策略[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刘志翔;《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人物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1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8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