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与哥特小说的审美转型
本文关键词:《弗兰肯斯坦》与哥特小说的审美转型
【摘要】:试图解析《弗兰肯斯坦》体现的哥特文学特有的黑暗叙事及其负面审美思维,指出这部小说当时正面临着传统哥特小说的中世纪城堡、鬼怪、传说等题材的衰落,而黑暗叙事的审美价值正经历着艰难的转型,亦即将人们对新时代几乎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兴奋与忧患揉合为新的惊奇与恐怖,以警示西方社会主流思潮中的审美偏见与盲目科学崇拜意识将为人类带来的新危机;这种具有超前意识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此后以新的形象传承下来,人们可以从雨果的伽西莫多或T·S·艾略特的《荒原》或卡夫卡的《城堡》等作品中感受到类似的想象元素。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负面审美 黑暗叙事
【基金】: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校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从寓教于乐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元素”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弗雷德·柏丁(Fred Botting)在2014年出版的专著《哥特》中把哥特小说的审美特征定义为一种负面美学(negative aesthetics)[1](P1),主要体现为人物、情境等叙事构建的黑暗性(darkness)与阴冷、惨痛等叙事风格的负面性(negativity),这显然是一个富有见地的判断;《哥特》一书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笳;;不应被遗忘的古堡——英国哥特小说[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李路璐;;从崇高理论看哥特小说的美学特征[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3 孙文昀;;哥特小说:范式文本下的死亡本质[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4期
4 俞溪;;美国哥特小说的嬗变研究[J];芒种;2014年08期
5 吴静;;美国文学中的哥特小说(英文)[J];海外英语;2013年21期
6 柳隧;;恐惧是如此迷人——哥特小说的魅力[J];大科技(百科探索);2006年01期
7 张圆;;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J];考试周刊;2009年02期
8 王曦;;寻求心灵的安慰——浅析浪漫主义在哥特小说中的体现[J];考试周刊;2012年05期
9 连洁;;英国哥特小说的恐怖艺术[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02期
10 苏耕欣;压迫与保护、对立与依赖——评哥特小说中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蒲若茜;;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苏十三(诗人,,图书策划人);可以说出的恐惧[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苏耕欣;哥特小说:中产阶级的矛盾[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敏霞;美国哥特小说对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楠;“搜神记”—英国哥特小说神话学溯源[D];河南大学;2010年
2 李昕潮;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女性哥特小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沈迪;在恐惧中寻求安全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鸣石;从《修道士》看哥特小说的创作特征[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琳琳;一朵迷人的恐怖之花[D];河北大学;2003年
6 徐燕;黑色浪漫主义[D];安徽大学;2007年
7 林剑;从《诺桑觉寺》看哥特小说的历史传统及现实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郭晶;《牙买加客栈》的女性哥特小说特征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一帆;哥特小说:社会转型时期中产阶级的矛盾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峥;论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暗恐[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8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08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