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分钟》中的伦理主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十九分钟》中的伦理主题研究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皮考特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关注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其小说题材涉及试管婴儿、器官移植、青少年犯罪等等。在其新作《十九分钟》一书中,皮考特也向读者呈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伦理内涵,包括个人的伦理选择、家庭伦理氛围和社会伦理环境。多种伦理情感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皮考特 伦理选择 道德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1966-)是美国当代一位擅长表现并深入思考现实问题的作家,其小说主题沉重尖锐,语言简单凝练,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在小说的伦理道德启迪下,正视并反思现实伦理问题。《十九分钟》主要围绕一起震惊世人的校园枪击案展开。主人公彼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茂生;;《理想丈夫》中的政治伦理与家庭和谐[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3 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4 李纲;;《海蒂》中儿童的伦理选择与成长[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5 张俊萍;;当代社会伦理困境的拷问者——美国当代作家朱迪·皮考特[J];外国文学动态;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慧;徐静英;;青少年犯罪的物质与心理原因——基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2 李艳丽;;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J];研究生法学;2007年05期
3 毛萍;;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物欲性存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余金枝;;基于家庭因素角度的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3期
5 王海英;;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刘岩;;倾斜的道德天平——布勒特·哈特短篇小说中自然主义探析[J];长城;2012年10期
7 郭俊伟;瞿伟;;青年男性暴力罪犯家庭环境及家庭功能的调查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21期
8 臧刚顺;;越轨同伴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节因素研究述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05期
9 尚必武;;《甜牙》——“原谅”的伦理与情感[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4期
10 熊谋林;程乙峰;周静;陈树娇;;未成年人犯罪与矫正实证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鹏忠;;流动人口中农村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透视[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红卫;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陈学谦;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连桥;身份困惑与伦理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柏灵;儿童成长与伦理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作宝;我国居家监护未成年人贫困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培;邢台市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尹欣;初中生同伴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及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慧;重庆市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随访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孔维蕾;男性青少年犯罪者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特点初探[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叶刚;青少年危险行为特点研究及其保护/危险因素模型探索[D];苏州大学;2011年
6 胡俏;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福侠;工读学校学生依恋、自我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夫真;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汤慧香;城市离异单亲家庭成员的社会认知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李静;转型社会家庭功能的变迁与未成年人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向阳;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家庭教育[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1期
3 吴学平;;论王尔德喜剧人物的独创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6期
4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5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6 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1111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1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