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伦理的“阴影”──对朦胧诗的一点再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02 11:01

  本文关键词:伦理的“阴影”──对朦胧诗的一点再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布罗茨基 朦胧诗人 社会组织形式 瑟夫 道德责任 舒婷 道德品质 芒克 构造形式 顾城


【摘要】:正一如果按照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说法,诗歌其实并不需要历史。因为在他看来,那种被国家和大众代言的历史,不过是一种即将速朽的形式。与诗歌相比,再扩大一些,与文学相比,那些"政治体系、社会构造形式……确切地说都是逝去时代的形式,这逝去的时代总企图把自己与当代(时常也与未来)硬捆在一起"1。而语言却"较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一些更古老,更必要,更恒久的东西,文学在对国家的态度上,时常表现出的愤怒,嘲讽或是冷漠,实质上是永恒,更确切地说,是无限对暂时,对有限的反动"2。由此,我们应该清楚布罗茨基所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布罗茨基;朦胧诗人;社会组织形式;瑟夫;道德责任;舒婷;道德品质;芒克;构造形式;顾城;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一容。”c这里的“当代内容”对每一个熟悉二十世纪痛切如果按照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说法,诗歌其实并不的历史经验的人来说,自不待言。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需要历史。因为在他看来,那种被国家和大众代言的历布罗茨基所谓的诗歌的“超历史”与“当代内容”是如何史,不过是一种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光明;;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谢冕;丰富又贫乏的年代——关于当前诗歌的随想[J];文学评论;1998年01期

3 洪子诚;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傅元峰;;孱弱的抒情者——对“朦胧诗”抒情骨架与肌质的考察[J];文艺争鸣;2013年02期

5 何同彬;;晦涩:如何成为“障眼法”?——从“朦胧诗论争”谈起[J];文艺争鸣;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校盛;;《存在与时间》的视觉概念[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3期

2 覃徐芳;诗歌:扬起语言的锐利弯刀[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秦春光;;北岛与多多诗歌之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张桃洲;;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1990年代诗歌综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方雪梅;激情时代的终结——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综述[J];当代文坛;2002年06期

6 傅元峰;;诗学的困顿——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的学术误区[J];当代文坛;2008年04期

7 罗振亚;;超越羁绊的艰难突围——中国当代诗歌史撰写述评[J];当代文坛;2008年04期

8 王冠;;嬗变中的误解:北岛接受史的批判[J];当代文坛;2010年06期

9 亓校盛;;《存在与时间》中的视觉概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范潇兮;;朦胧诗的美学追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振亚;;超越羁绊的艰难突围——中国当代诗歌史撰写述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史记;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评介与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霍俊明;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龙;中国大陆当代诗歌形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齐军华;自我认同与性别表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10 刘荃;电视艺术影像思维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梅娟;“朦胧诗”现象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乃鹏;个人话语空间中的诗艺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丹阳;漂泊他乡的诗语[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姬春涛;穿越古今的沉吟者[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梦琰;语言的躯体[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崔耕;散文的变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侯荣堂;《华文文学》对美欧澳华文文学的传播[D];汕头大学;2011年

8 陈晨;重述神话 故事新编[D];安徽大学;2011年

9 郭丽君;“中年写作”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飞;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杨;;重返八十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就“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接受人大研究生访谈[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1期

2 黄玫;;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与作者形象——试比较维诺格拉多夫和巴赫金的作者观[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3 臧棣;新诗的晦涩:合法的,或只能听天由命的[J];南方文坛;2005年02期

4 荃麟;;门外谈诗[J];诗刊;1958年04期

5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年03期

6 姜涛;叙述中的当代诗歌[J];诗探索;1998年02期

7 盛宁;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1期

8 特里·伊格尔顿;许娇娜;;我们必须永远历史化吗?[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6期

9 臧棣;现代诗歌批评中的晦涩理论[J];文学评论;1995年06期

10 余e,

本文编号:1131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31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a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