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黑兹尔追求上帝的心灵旅程: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小说《智血》

发布时间:2017-11-04 16:28

  本文关键词:黑兹尔追求上帝的心灵旅程: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小说《智血》


  更多相关文章: 《智血》 黑兹尔 本我 自我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最重要的南方女作家之一,在美国文学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小说处女作《智血》被奉为二十世纪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该书自1952年问世以来,其荒诞的情节、暴力的场景,以及各种怪异的角色引起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注意。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黑兹尔·莫茨在一个名叫托金汉姆的虚构城市中展开信仰求索的故事。 本文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尤其是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黑兹尔追求上帝的心灵历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盲目的追求自我满足;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仲裁者;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 在《智血》中,主人公黑兹尔从小生活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中。对于黑兹尔来说,基督教义就是他的超我。由于受到父母以及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黑兹尔开始对超我产生怀疑并试图否定上帝的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黑兹尔还能在自我的调节下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然而,当黑兹尔意识到自己的家园已沦为一片废墟,思念的家人都已去世后,黑兹尔的自我还是承受了难以言表的压力。家乡的消失以及亲人的离开直接导致黑兹尔超我的失效。超我失效后,黑兹尔开始在本我的驱使下追求自我满足,干尽罪恶之事。然而,在亵渎上帝的过程中,黑兹尔并没有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反而非常痛苦。最终,在经历了一系列荒谬的事件后,黑兹尔意识到:在一个信仰缺失的精神荒漠中,只有皈依上帝才能得到心灵的救赎。最终,黑兹尔的超我回归,并指导黑兹尔选择了上帝。在黑兹尔追寻上帝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超我的失效和回归。最终,超我使黑兹尔通过自毁双目这种极端的方式完成了向上帝的皈依和心灵的救赎,最后毫无遗憾地死去。 在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读《智血》,从而使读者对整篇小说有更好的理解。本文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对黑兹尔的内心世界进行分析。本文重点研究黑兹尔超我的形成,以及超我的失效和回归对黑兹尔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在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中,黑兹尔的超我意识最终使他选择了皈依上帝,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淼;;奥康纳长篇小说中的意象原型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吴君珍;;从《智血》看奥康纳对虚无的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李津津;;论《智血》中萨巴斯·莉莉·霍克斯的悲剧命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曾竹青;;弗兰纳里·奥康纳《智血》中的“眼睛”[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杜蕾;;浅析《智血》中精神创伤对黑兹尔悲剧性格形成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年24期

6 张燕,杜志卿;《慧血》:奥康纳对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自由观的拒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徐晔;;《智血》中的语言暴力与宗教救赎[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2期

8 杨纪平;;反抗、皈依、幻灭——奥康纳《智血》中的宗教思想[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孙丛;;《智血》中的哥特艺术分析[J];文教资料;2009年26期

10 殷雄飞;;从背叛到“皈依”——《智血》中主人公的宗教信仰历程解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1140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40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