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与俱乐部,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
本文关键词:绅士与俱乐部,,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
更多相关文章: 维多利亚文学 俱乐部文化 精神分裂症 新历史主义
【摘要】:对绅士俱乐部近乎狂热的迷恋,是维多利亚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于其自身严厉的隐私规则和苛刻的会员制度,绅士俱乐部以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的社交机构的身份,存在于维多利亚社会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俱乐部,并非单纯的地理性建筑或者机构,而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男性社交领域中,举足轻重的社交元素。它代表着建立在某种共识之下的社交样式和生存套路,同时,也被视作十九世纪英式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之一。这种绅士俱乐部的社交风潮,成为维多利亚社会的一种风尚,一种被男性广泛认可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世界观,我们可以称之为“俱乐部主义”——它承担了维多利亚社会文化普遍的精神分裂症。文化上的精神分裂代表欲望的解放。在维多利亚时代,情况是相似的,普遍存在的压抑和刻板保守的文化气氛中,一切严肃认真,规整有序,早己形成普遍的、无从宣泄的焦虑,最终通过精神分裂的方式,在文化的总体性上进行颠覆。绅士俱乐部正是那个时代中,文化精神分裂症的最大载体。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使用新历史主义的方法,通过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尝试探究绅士俱乐部在维多利亚时代总体的精神分裂症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作家通过自己的相关作品,分别从整体感觉、衣着要求、举止规范、内部活动、身份与性别关系等等多种角度,对该文化现象进行了描述、阐释以及深入的探讨。这个研究论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维多利亚文化——它非如我们普遍认知的那样,是规训划一的,维多利亚文化患有普遍的精神分裂症,它一面为带着现代、后现代思潮所不齿的保守和僵化,一面拥有比后世更猛烈的激进和放肆。作为这种分裂的载体,维多利亚时代的俱乐部文化可被视为,在现代性咆哮而来之时,一种他们自己认可的、“类似”浪漫主义式的逃避与反抗;俱乐部文化以精神分裂症的方式,在功利主义横行的十九世纪,保存了浪漫主义一息尚存的梦想,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是孕育了唯美主义的温床——但另一方面,这种带有对抗意义的分裂的文化特质,也因为俱乐部文化的泛滥,最终演变成为“虚伪”,饱受诟病:文化是无比强大的,个体之于它赢弱如蚊蝇,即便“分裂”成为总体性的抗争,也远不能将沮丧的现实完全付之一炬。更何况,文化的精神分裂症所释放的是欲望,而人们却只欢呼于它所代表的“抗争”和对非理性的庇佑,对欲望的恣意妄为视若罔闻。于是,俱乐部文化的“抗争”,必然最终流于“纵容”的庸俗,“分裂”终结于“虚伪”的癔症。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婧;;“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亚玲;;浅析萧红小说《手》中的反义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3 游惠玲;;论《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病态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4 沈芸;;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自我探索的理想之路 解析女性主义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任葆华;文学疗治:沈从文小说文化意义的别一种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志梅;;鲁迅式“疾病符码”的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庄永志;;《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发展变化[J];中国编辑;2008年01期
8 许立秋;陈红旗;;论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疾病隐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熊延柳;;论鲁迅作品中的“颓废”色彩[J];长城;2010年10期
10 蔡芳;;《奥兰多》的精神分析学与伦理学阐释[J];长城;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翟文铖;;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关于新时期以来小说主题转换的一种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2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庄永志;;《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艾滋病报道的变化[A];第一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敏;林丹燕;;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中隐喻的使用与反思——以甲型H1N1流感的媒体阐释现象为例[A];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林懿;;《归来》中失忆症的隐喻[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蔡海燕;论奥登的乌托邦精神[D];浙江大学;2010年
7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8 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司开玲;知识与权力:农民环境抗争的人类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2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3 朱厚刚;文学身体的移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蒋华;生命意义的张扬与存在的拯救[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凤娟;《时时刻刻》与《达洛卫夫人》之互文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婷婷;“不成魔不成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磊;论贾平凹散文的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霍天明;杉浦康平“噪音”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李梅妍;论宗璞小说创作中的身体书写[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岩;平衡木上的舞蹈[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39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3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