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刘师培与俄国形式主义关于“文学性”问题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30 19:33

  本文关键词:刘师培与俄国形式主义关于“文学性”问题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正名 陌生化 文学性


【摘要】:刘师培指出要通过"正名"方式来实现"文"的审美特性,这种理论思路与俄国形式主义通过"陌生化"手法实现"文学性"的文学理论之间体现出一致性,他们都选择从改造文学语言入手,来突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刘师培的"正名"思想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在对文学语言的取舍方面表现出雅与俗的审美差异,在文论命运、审美趣味和文论指向等方面也存在不同。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刘师培文学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xjj2013-03)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近代学者刘师培在关于文学本质、作品形式以及文学语言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中,贯穿着对于文学特性的本体关注。他指出要通过“正名”方式来实现“文”的审美特性,这种理论思路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通过“陌生化”手法实现“文学性”的文学理论之间体现出一致性。他们都选择从改造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文放;;文学性:百年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2 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先唐哀诔之明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王天根;;晚清域外报刊与无政府主义学理的媒介镜像——以《天义》及《新世纪》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周雷鸣;陈独秀与光复会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雷戈;;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7 郭雪峰;吴怀东;;范晔《后汉书》文学思想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金永健;;刘师培的文学史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陈斯金;;让文学性由灵石变为血肉之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倪奇;;新旧交替中的刘师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刘毓庆;;论明代“诗经学”的历史贡献[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6 樊波成;;《荀子》旧注补正(《儒效篇》《王制篇》)[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7 甘生统;;吴楚文化与皎然诗学[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晓倩;论老子的无为思想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鹏;齐梁诗风嬗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郐琳琳;论曹丕的文学理论建树及其创作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伟奇;中国古代刑法亲属容隐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9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岳川;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2 吴子林;对于“文学性扩张”的质疑[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宪光;;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变革的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胡玄;;试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J];大舞台;2011年11期

3 程正民;;历史地看待俄国形式主义[J];俄罗斯文艺;2013年01期

4 张洪立;;简析俄国形式主义中的形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8期

5 李思孝;俄国形式主义简论[J];求是学刊;1992年03期

6 崔凤琦;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逻辑起点的一种理解[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高燕;文学史:形式、体系与功能——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演进观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董晓;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J];国外文学;2000年02期

9 宋建峰;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03期

10 董希文;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文学观[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占婷;俄国形式主义与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丁莉;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经典范畴陌生化与自动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郝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宁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盖橙程;陌生化理论新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9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文慧;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40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40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