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文学视角下的成长主题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视角下的成长主题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体系的日渐形成,对于华裔美国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分支,剖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及其写作特点成为文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从华裔美国文学成长主题的界定出发,探讨了华裔美国文学成长主题的三种不同取向,并剖析了其成长主题的特点。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东方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项目计划“华裔文学视角下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12544074)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在文学赏析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更倾向于探究华裔美国文学这片神奇的领域,究其原因在于,在华裔美国文学领域中,成长主题始终是学者以及作家们乐于追逐的话题,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在课题研究方面,许多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挖掘显现出了这些未成熟华裔美国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生活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许太梅;;从走出家庭看西丽的成长[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李娜;;“在路上:何处是归途?”——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9 孙金菊;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高莹;21世纪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若茜;;“越界”与“回归”——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演变[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2期
2 蒲若茜;;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J];江汉论坛;2006年03期
3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4 李鸿嘉;;华裔美国文学知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3期
5 章燕;;论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王烈霞;;疏离与融合——华裔美国文学论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4期
7 潘晓燕;石立林;;华裔美国文学:回顾与展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8 王建会;;华裔美国文学批评30年回顾与反思[J];英语研究;2013年01期
9 张雅伦;;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2013年16期
10 倪大昕;华裔美国文学一瞥[J];世界文化;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赵文书;;创造“华裔美国感性”——赵健秀的华裔美国文学评论与创作实践述评[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外成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亚裔美国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4 张子清;我观“华裔美国文学”[N];文汇报;2007年
5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6 秋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世文;“美国文学中的中国”[N];文艺报;2008年
8 王亚光;打开欣赏花香异域的窗户[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孙胜忠;走出误区,还文学批评本来面目[N];文艺报;2007年
10 陆薇;以哥特叙事烛照华裔美国文学[N];文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4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符号[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文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一个尚待拓展的领域[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管艾艾;早期华裔美国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丽仙;华裔美国文学中“新的中国”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逄怡青;华裔美国文学中隐喻的认知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芳;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7 薛红;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D];山东大学;2009年
8 郑静;自我的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雯;想象的中国—东方主义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接受[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48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4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