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消费主义视阈下的《有产者》
本文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主义视阈下的《有产者》
更多相关文章: 高尔斯华绥 《有产者》 鲍德里亚 消费主义 消费 分化 结构性贫穷
【摘要】:文学经典《有产者》不仅为高尔斯华绥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为其在世界文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小说为读者们呈现了一幅19世纪至20世纪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真实生活图景。尽管小说的情节简明,但其底蕴丰厚。本文借助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来重新解读《有产者》,旨在为剖析该小说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对小说作者高尔斯华绥和《有产者》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二章是对《有产者》国内外文献的一个回顾和归纳,包括关于此小说最前沿的研究和笔者对该小说的理解。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视角,鲍德里亚式的消费主义。首先阐述了鲍德里亚对消费主义的总体看法,然后介绍了用于分析小说的相关术语。在鲍德里亚的眼中,消费绝非是肤浅意义上的日常购买行为,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本部分的介绍主要围绕“消费”、“分化”、“结构性贫穷”三个概念展开。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具体运用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对《有产者》进行解读,其中又分为三个子部分。第一部分依据“消费”的概念对文章中的主要角色,福尔赛一家以及索米斯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论述。在鲍德里亚看来,使用价值的消费早已让步给象征价值的消费。通过消费象征价值,消费变成了一个阶级体系和救赎的维度。在消费社会中,福尔赛一家将衣食住行都变成了展示象征价值的舞台。他们穿着讲究,执着地把羊肉当做主菜,房子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地位,哪怕外出游玩都要与众不同,为的就是证明他们所处阶级的优越性。索米斯执着于收集古董名画,一生致力于给妻子添置华服珠宝,也是为了获得优雅、卓越等品质。在福尔赛一家人看来,只有消费这些高度具有象征价值的商品才能体现他们的卓越的社会地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雅完美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社会本质。第二部分是运用鲍德里亚最重要的术语“分化”来解读永不停歇的消费趋势。鲍德里亚认为人们通过消费来保持社会距离并确定社会地位。消费通过分化呈现出社会地位的分层。由于社会阶层需要保持,消费也就不可能停止。文中福尔赛一家不断疏远飞利浦·波辛泥,耻笑他的旧帽子并因他贫穷的出生而决定送他便宜的结婚礼物即是社会分化的铁证。分化不仅发生在不同阶级之间,也发生在同一阶级之内。索米斯·福尔赛通过强占美若天仙的妻子和修建乡村别墅来彰显他与其他福尔赛成员的不同。第三部分是运用“结构性贫穷”来关注消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现状。鲍德里亚认为,即便是在物质丰盛的增长型社会贫穷也不可能消失。社会忙于增长人们忙于消费,人际关系的贫乏也应运而生。文中,福尔赛一家繁荣的事业和波辛尼惨淡的前程、福尔赛一家的富有和矿产经理遗孀的一贫如洗共同揭示了增长社会中人际关系贫瘠的出现。再者,消费已然成为人际关系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老乔里想让儿子回归福尔赛世家,宁愿不断地提供经济帮助却羞于展示小乔里恩的山水画,将其紧锁在抽屉里。索米斯心甘情愿为爱妻购买任何昂贵的物品却反而与爱妻更添隔阂。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此部分回顾了前文的要点并为全文做出了结论。揭示出,消费,作为最为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主宰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交流方式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再者,消费已经成为划分社会阶层,体现人际亲疏的一个主要手段。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逻辑,悄无声息地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忙于消费,生活的意义已被模糊。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楠;张岩;;鲍德里亚的技术观[J];理论界;2006年10期
2 张一兵;;马克思与种族中心主义——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3 王艳;;对鲍德里亚自然观点的批判[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天勇;;社会符号化——鲍德里亚的另一个研究视角[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5 张异宾;;我拟真故我在:鲍德里亚的理论逻辑转换[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6 胡大平;;荒诞玄学何以成为革命的理论——鲍德里亚的资本主义批判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7 瑞安·毕晓普;戈贝;;鲍德里亚:一位冷战哲学家的拟真、影像与死亡[J];文艺研究;2008年04期
8 孔明安;陆杰荣;;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一位激进批判者——鲍德里亚思想研究评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张一兵;;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读[J];江汉论坛;2008年09期
10 张一兵;;青年鲍德里亚与他的《物体系》[J];学术论坛;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提纲)[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3 茌良计;;符号的梦魇——评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孔明安;;技术、主体与形而上学的玄学遐想——鲍德里亚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唐正东;;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陈亚娟;鲍德里亚:纽约知识分子圈里的大红人[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张义修;张一兵何以“反鲍德里亚”[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早报记者 许荻晔;“要以游戏的态度对待鲍德里亚的东西”[N];东方早报;2012年
4 唐学鹏;鲍德里亚的“拟像”死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康慨;鲍德里亚非常重要[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白刚 吉林大学农学部公共教学中心;生产的张力:马克思与鲍德里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季桂保;后现代的痴迷描述者[N];文汇报;2007年
8 刘国鹏;虚拟现实元年之后的人类命运[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戴阿宝;拟像(simulation)[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戴阿宝/译;鲍德里亚的“时尚”概念[N];社会科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德宁;“超真实”的符号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孔明安;仿真与技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大伟;评析鲍德里亚[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
本文编号:126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6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