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与莫言小说中的荒诞意识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尔克斯与莫言小说中的荒诞意识比较研究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加西亚·马尔克斯与莫言同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凑巧的是,瑞典皇家学院给他们的颁奖词都含有“荒诞”一词。尽管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浓厚而深刻的荒诞意识。人与世界的疏离、对立,人最基本的愿望在世界中难以实现等导致的悖谬的、徒劳的、畸变的、病态的荒诞感在马尔克斯与莫言的小说中比比皆是。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探究两位作家对荒诞意识的艺术表现:第一章:分析马尔克斯与莫言小说中荒诞意识的表现。他们小说中的荒诞意识首先表现在努力的徒劳感。面对荒诞陌生的世界,人的生存丧失了意义与希望,所做的一切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变得徒劳无用,产生挥之不去的徒劳感。其次体现在欲为常人的畸变感。来自荒诞世界四面八方的异己力量将人扭曲异化,产生欲为常人却走向异化的畸变感。最后还表现在健康人的病态感。与世界疏离、对立的人虽然身体健康,但却有着病态的心灵。第二章:探究马尔克斯与莫言小说中荒诞意识的成因。马尔克斯与莫言之所以都孜孜不倦地表现荒诞意识是因为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即无人交流的孤独、缺乏亲情的温暖以及鬼怪故事的耳濡目染。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于马尔克斯与莫言的荒诞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卡夫卡式的荒诞对他们荒诞意识形成并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两位作家生活的多重矛盾交织复杂的苦难现实社会也是是荒诞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章:揭示马尔克斯与莫言小说中荒诞意识的意义。在文学史意义的层面上,作家表现荒诞意识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揭示,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在哲学层面抽象地表现荒诞不同的是,马尔克斯与莫言都是在现实层面具体的表现荒诞。在现实意义的层面上,马尔克斯与莫言小说中对本国荒诞现实的揭露目的在于促使第三世界国家认清自己的存在状态,继而探寻出改变本国荒诞现状的方法。在文学创作意义的层面上,马尔克斯与莫言在表达荒诞意识时创新性地运用夸张、变形、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引领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潮,这也是他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4-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顺宏;;痛感的净化——莫言小说的一个侧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姬凤霞;;莫言小说语言变异审美[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王自合;郑磊;;浅析民俗文化在莫言小说中的作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周晓静;;莫言小说的音响世界[J];小说评论;2011年05期
5 万鹏飞;;试论莫言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6 郑娜;;莫言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马苏菲;吴锦华;;莫言小说荷文翻译随想——从《蛙》谈起[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杨欢;;莫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年05期
9 ;莫言小说改编电影[J];电影世界;2012年11期
10 甘海霞;赵禹;;莫言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江南;;莫言小说词语创新得失谈[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骆彬;;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翻译策略初探[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3 颜水生;;历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说“种的退化”主题新解[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恩兵;;狂欢情结与民间品性双重建构下的文化叙事——莫言小说的文化品格[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武锐;鹿鸣昱;;莫言小说《蛙》在日本的译介优势[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单守庆;吃: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2 程惠哲;莫言小说的狂放语言与阳刚气质[N];中国艺术报;2012年
3 记者 夏茂盛;首部捷文版莫言小说出版发行[N];光明日报;2013年
4 李有亮;莫言小说的根性之美[N];解放日报;2012年
5 陈晓明;莫言小说的意义和艺术特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行超 整理;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N];文艺报;2012年
7 李晓晨;本报举办“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研讨会[N];文艺报;2012年
8 孙廷友 刘明志 陈曦;品牌文化催生产业裂变[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9 孙廷友 刘明志 陈曦;临朐:文化“劲旅”引导产业“裂变”[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丽;论莫言小说的怪诞表现形态[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覃婷;莫言小说创作的心理底蕴探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凌;论莫言小说中的儿童书写[D];扬州大学;2007年
4 朱淑娟;浅谈莫言小说悲剧性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白玉;论莫言小说中的死亡书写[D];延安大学;2011年
6 颜培贺;莫言小说变异修辞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雷瑞福;论莫言小说的高密文化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同涛;三教文化与莫言小说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申长崴;莫言小说中“肉”意象的文化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敬涛;莫言小说与后现代主义[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26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2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