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解构与“主体”重建:《百年孤独》互文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4 08:15
本文关键词:“影响”解构与“主体”重建:《百年孤独》互文性分析 出处:《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后现代语境中诞生的理论术语"互文性"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解构术语。既然文本只是一个符号空间,"作者"这个文本的主体就自动"消亡"。然而,如果给予互文性概念一个特殊的参照点,它将成为建构术语。传统的"影响"研究就可以作为互文性的参照点,因为"影响"是从一个作家到另一个作家的、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属于时间范式。注重空间范式的互文性能够解构"影响",寻找作品的原创性,由此重新建构创作主体——"作者"。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分类号】:I775.074
【正文快照】: 互文性将文本看作是没有主体的符号,将文学创作消解于能指游戏的空间。互文性处理的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非个人化领域,因此带来“作者”这个创作主体的解构:“零度写作”与“作者死亡”。但互文性内在的空间范式及动态性特征,能够对单向的、线性的“影响”研究进行解构,并在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秦海鹰;;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J];法国研究;2006年04期
2 段慧敏;;作为创作技法和阅读手法的互文性[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3期
3 李玉平;“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静;王斌;;探析《白雪公主》意义生成的认知理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2 焦树民;李冬明;;论广告创意中的“旧元素新组合”——基于互文性的视角[J];今传媒;2011年09期
3 阮礼斌;唐小芳;;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模因论与互文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凤;;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朱荣华;;互文性理论在影视批评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1年03期
6 李杰;张U,
本文编号:1327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2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