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门”——试析小说《变形记》中的意象隐喻
本文关键词:卡夫卡的“门”——试析小说《变形记》中的意象隐喻 出处:《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隐喻理论为、框架,以弗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为例,说明隐喻理论在小说文本中的应用,揭示隐喻在西方小说(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小说)中所产生的艺术张力。研究结果表明隐喻不仅能够丰富作家表现小说意蕴的方法,而且能够弥补了传统小说叙事平铺直叙的缺陷,使得文学作品表意更加深远含蓄。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I521.07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本文选取卡夫卡的著名短篇小说《变形记》,通过对文本中“门”的意象的分析,揭示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行者,在作品中如何运用隐喻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作品隐含的意义,获取小说更大的艺术张力,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乃至以此作为撬动 西方现代文学艺术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薇;“出发”与“到达”——卡夫卡小说中“自我”的迷惘与困惑[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2 俞红秀;分裂 变形 死亡——卡夫卡的异化世界[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施依秀;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J];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弗洛伊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陈婷婷;走近卡夫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朱文信;卡夫卡:一条在理性密林中迷失了的路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丁俊玲;“飘忽”的“影子”——卡夫卡《御旨》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4期
8 曾艳兵;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陈小曼;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解英兰;卡夫卡——生平与创作的零距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马素娟;;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现象[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4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8 陈晓兰;;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从波德莱尔的“游荡”到卡夫卡的“睡眠”[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9 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读写互陈 修炼写作内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10 秋芹·歌乐;罗璇;;德国三位传媒型作家作品中的东方意象[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卫东 书评人;“卡夫卡”和我一起成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洪烛;无法模仿的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曾艳兵;卡夫卡和三个女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曾艳兵;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曾艳兵;卡夫卡与三个朋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赵山奎;卡夫卡的中国想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石剑峰;卡夫卡全集捷文译本首次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石湾;卡夫卡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张莉;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克姗;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贾秀平;卡夫卡的生活与信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明明;“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卡夫卡的父亲情结[D];兰州大学;2011年
4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怀瑞;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自传性和超越性特征[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晓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安冬;论卡夫卡思想创作中的悖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31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3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