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阿契贝与小民族语言的解域实践

发布时间:2017-12-26 19:22

  本文关键词:阿契贝与小民族语言的解域实践 出处:《国外文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阿契贝 小民族语言 解域 卡夫卡 德勒兹


【摘要】:本文聚焦德勒兹文学思想的本源性概念——"小民族语言",试图考证和厘清犹太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小民族语言思想,而德勒兹正是基于卡夫卡的观点对小民族语言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抽象与升华。小民族语言思想为我们从事后殖民文学研究无疑提供了理论利器。尼日利亚后殖民作家奇诺瓦·阿契贝也是运用小民族语言写作的大师。对于在非洲文学界饱受争议的语言问题,阿契贝认为非洲英语对于非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独特作用和价值。这一观点与卡夫卡的文学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最后,作者指出小民族语言思想对于文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解域"性,即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固有"辖域",使文学研究和创作处于永不休止的"生成"和"逃逸"过程中。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origin concept of Deleuze's Literary Thought -- "small minority language", and tried to clarify the Jewish writer Franz Kafka's minority language thought, Kafka and Deleuze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minority language philosophical abstraction and sublimation. The thought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mall nationalities provides us with a theoretical weapon for the study of post colonial literature. Chinova Achebe, a post colonial writer in Nigeria, was also a master of the use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mall ethnic groups. For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is highly controversial in African literature, English literature for Africa Achebe that Africa, even the world literature, has the unique function and value. This view contrasts with Kafka's literary language view.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important value of small ethnic language thought to lite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lies in its "resolving territory", that is, breaking the inherent "scop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aking literary research and creation in an endless process of "generation" and "escap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阿契贝与非洲后殖民小说”(项目编号:11YJC7520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芝加哥大学教授、《批评探索》主编W.J.T.米切尔坦陈,尽管最具挑战性的文学批评出自帝国中心,但最重要的新文学却正涌现自殖民地,即过去曾在经济和军事上遭到压制的地区和民族。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等最重要的国际文学奖项频频被英美地区外的作家获得,米切尔因此断言:“人们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大勇;周艳梅;;追寻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在酒楼上》与《城堡》的精神契合[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朱会华;;反叛与惩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父子冲突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潘剑贞;;被遗失的钥匙——浅析《美国》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5 林琳;;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异化世界”[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熊骄;;挣扎与妥协——以父子关系视角解读卡夫卡《地洞》[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李德法;;卡夫卡的宗教意识[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8 姚瑶;王成军;;卡夫卡的现代寓言书写[J];长城;2010年10期

9 方美;;解读卡夫卡的精神流浪[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10 王卿;;试比较余华与卡夫卡的写作[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先来;德里达诗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曦;文学中享虐现象之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危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赵伟;齐泽克对拉康欲望理论阐释的理论转向及其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文;试析弗朗茨·卡夫卡挖根生短篇小说中动物角色的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3 谢春平;惩罚与拯救[D];南昌大学;2010年

4 孔祥兰;简论卡夫卡的死亡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明明;“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卡夫卡的父亲情结[D];兰州大学;2011年

6 曹梦琰;语言的躯体[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谭丽;《城堡》的神话原型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琳;鲁迅与余华笔下癫狂形象塑造比较论[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刘坛;身体与审美[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萍;;阿契贝《瓦解》中的“争斗”情节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高文惠;;以《瓦解》为例看阿契贝的内部书写[J];德州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齐林东;;从《瓦解》看阿契贝的知识分子情怀[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张湘东;阿契贝及其小说《瓦解》[J];世界文化;1999年06期

5 邱华栋;;钦努阿·阿契贝笔下的非洲[J];天涯;2010年01期

6 颜治强;;论阿契贝小说《再也不得安宁》的主题思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颜治强;;帝国反写的典范——阿契贝笔下的白人[J];外语研究;2007年05期

8 杜志卿;;荒诞与反抗:阿契贝小说《天下太平》的另一种解读[J];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9 于彬;孟昭毅;;阿契贝及其殖民批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10 杜志卿;;重审尼日利亚内战:阿契贝的绝笔《曾经有一个国家》[J];外国文学;201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马勇幼;钦努阿·阿契贝[N];光明日报;2013年

2 何卫华;钦努阿·阿契贝:以文学的方式重新想象非洲历史[N];文艺报;2013年

3 马阳杨;非洲的阿契贝[N];经济观察报;2014年

4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授 东方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专家 颜治强;非洲文学的明灯熄灭了[N];深圳特区报;2013年

5 颜治强;阿契贝,,他走在世界文学队伍的前列[N];文艺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彬;重塑非洲的尊严—阿契贝的殖民批评与反殖民书写[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吕培源;接受与反抗:后殖民文化语境中的阿契贝[D];郑州大学;2013年

3 齐林东;钦努阿·阿契贝笔下的后殖民非洲印象[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4 丁琼;钦努阿阿契贝和非洲传统文化的延续[D];苏州大学;2011年

5 焦健;反写与重塑[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6 徐雅欣;《瓦解》:一种生态批评的解读[D];华侨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8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38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6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