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解读《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延续与颠覆
本文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解读《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延续与颠覆 出处:《吉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鲁滨逊 漂流记》 《福》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延续 颠覆
【摘要】: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出生于开普敦,是南非当代文坛杰出的白人作家,他于200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写了很多作品,他的写作风格丰富多变且颇具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戏仿、反讽的味道,每一部作品都带给读者全然不同的阅读感受,所以他多被归入后现代主义作家。 库切写于1986年的小说《福》被看成是对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重写。而《鲁滨逊漂流记》一直以来都被评论家们视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它通过颂扬白人男性克鲁索经过个人奋斗而成功的故事,宣扬了殖民主义,,并作为有关荒岛的真实故事的官方版本而流传下来。库切的《福》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解读。从一个女性角色苏珊的视角,《福》重新唤起被压迫的女性声音,并赋予她自由,来与克鲁索争辩并争夺为殖民他者星期五言说的权利。 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中的自我与他者理论,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这对二元模式对立的延续以及权利与话语权的颠覆两方面对《鲁滨逊漂流记》和《福》进行了解读。在西方传统的思维模式下,世界被分为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存在,诸如我/他、白人/黑人、男人/女人等等就经常出现在殖民主义文本中。西方的殖民者往往被描述成理性的、高等的、具有主体性的自我;而被殖民者则被视为非理性的、野蛮的、不具有主体性的他者。无论是在《鲁滨逊漂流记》还是在《福》中都存在着这种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对立。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克鲁索是高高在上的殖民者,星期五以及他的父亲、黑人奴隶、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是被殖民者。在《福》中,苏珊代替了克鲁索对星期五进行殖民统治。 殖民话语是后殖民理论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福》中女性角色苏珊的引入一方面延续了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另一方面也颠覆了在父权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女性在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者克鲁索牢牢掌握着权利,控制着话语权,星期五等被殖民者处于失语的状态,他们的历史只能有克鲁索去演说。而在《福》中,克鲁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斗志,苏珊掌握了话语权。虽然她是女性,但她仍是殖民的代表,性别的变化并没有导致权利话语的丧失。这都体现了殖民统治的延续。同时,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中,女人处于从属的低位,她们的一切由男人决定。但是在《福》中,苏珊却获得了权力话语,甚至连克鲁索的历史都要由她来讲述,以及后来和作家福争夺写作权的过程当中,这位女性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以往截然相反,她不再沉默,她为自己的写作积极争取,彻底颠覆了传统女性从属的地位,彻底颠覆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女人微不足道的地位。 通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福》的分析,殖民者的形象仍然存在,星期五仍旧是被殖民者。苏珊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地位,实现了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的改写。本文将从延续与颠覆两方面对《福》进行后殖民主义解读。
[Abstract]:John Marx Maxwell Coetzee John Maxwell Coetzee was born in Cape Town, is an outstanding writ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of white South Africa,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3. He wrote many works throughout his life. His writing style is rich and varied. He has the taste of parody and irony in post-modern meta fiction. Each works brings readers a totally different reading experience, so he is mostly classified as a postmodernist writer.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478.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朝霞,刘立辉;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林精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20—21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思潮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5期
3 张虹;方云;;《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成功(下);2007年04期
4 吕侠;刘英波;;论后殖民语境下英语教师的西方文化代理身份(英文)[J];语文学刊;2008年07期
5 程丽蓉;;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01期
6 ;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J];美术学报;2008年04期
7 李春香;冯文坤;;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译学研究及其反思[J];才智;2009年20期
8 李伟民;;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的双重空间——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两种解读[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9 陈晓频;;从“木筏上的王国”看马克·吐温潜在的殖民意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2期
10 王进;林美卿;;后殖民视角下我国民族文化身份扭曲的原因[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张靖;;从国际性传教大会历史看基督教新教传教观的改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贤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国对华宣教运动中的殖民主义思潮及其流变[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俐俐;;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10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兵;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腾飞;与后殖民说再见[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路圣地;星期五餐厅热走京城揭秘[N];中国航空报;2000年
6 路圣地;星期五餐厅热走京城揭秘(下)[N];中国航空报;2000年
7 本报实习生 杨振;用自己的方式看待西方价值[N];文汇报;2007年
8 艾黎;上海社科院:“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世文;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中找准民族文化发展方位[N];文艺报;2007年
10 书评人 林东林;我们太过重视经济学而忽略了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温蜀山;Internet中基于分组丢弃技术的缓存管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姚晓鸣;从后殖民主义到世界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彭保良;迪斯尼电影中“他者身份”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李新民;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冰洁;《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美玉;《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D];宁波大学;2010年
3 曹鹤;后殖民主义解读《福》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延续与颠覆[D];吉林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5 张妍;潜伏的东方主义:对《最后的武士》和《迷失东京》的后殖民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7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8 汪凯;论后殖民主义因素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10 杨丽;作为文化想象的法国[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41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4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