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解析《所罗门之歌》

发布时间:2017-12-27 15:15

  本文关键词:从概念隐喻的视角解析《所罗门之歌》 出处:《辽宁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概念隐喻 结构隐喻 方位隐喻 实体隐喻 连贯特点


【摘要】: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概念隐喻理论。从此,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被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范畴。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概念的和认知的,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跨域投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轰动一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从认知角度研究概念隐喻的热潮,至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仍然是语言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所罗门之歌》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更系统地对作品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概括分析,并阐释它们的认知过程。 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综述了概念隐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对于研究《所罗门之歌》的意义。从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对待,一直到现在的概念隐喻理论的产生,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所罗门之歌》是典型的充满隐喻的黑人文学作品,因此是分析隐喻理论的经典案例,然而到目前为止,从概念隐喻视角系统研究《所罗门之歌》却为数极少,这也是论文的创新之处,这样会吸引读者从新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及其深层次含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综述了隐喻的发展历程和概念隐喻的产生,区分了传统观点和认知观点的不同之处。《所罗门之歌》充满隐喻的特点,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好的素材。概念隐喻有四个主要因素,即始源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概念隐喻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相对陌生、抽象的概念;方位隐喻指运用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系统;本体隐喻指人们用简单具体和形象有形的实体与物质去认识较为复杂的概念,通过抓出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概念隐喻有两大主要特点即系统性和连贯性。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本章采用的是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所罗门之歌》中收集了几十例概念隐喻的文本,并且对它们进行详细地分类,归纳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命名、寻金之旅、飞翔神话和作品的其它叙述性语言中,不同的人物比如奶娃、麦肯、吉他、派拉特、玛格达林和科林西安丝第一具有不同的隐喻涵义:奶娃是成长的隐喻、麦肯是客体化的隐喻、吉他是激进的异化人的隐喻、派拉特是固守传统的异化人的隐喻、玛格达林和科林西安丝第一是同化人的隐喻。南方寻金的不同场景隐喻不同的内涵。不同人物的飞翔隐喻着黑人渴望获得自由和权利。方位隐喻在作品中的体现主要是从意象图示角度对具体的语料进行分析的;本体隐喻主要是从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两方面进行对作品中的相应语料分析的。从认知角度对这些不同类别的隐喻进行具体分析:探索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过程以及这些概念隐喻表达式的经验基础和它们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这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 第三章叙述了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在它们在作品中的实现。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语言层和概念层。突出与掩盖是系统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分析了它们在作品中如何体现的。概念隐喻的连贯性是指几个概念隐喻通过它们共享的隐喻蕴涵,不但使这几个概念隐喻具有连贯性,也使它们的隐喻表达式具有连贯性。主要分析了两种连贯方式以及它们的连贯功能在作品中的体现:同一目标域的两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和多个概念隐喻之间的连贯。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这部分主要对前面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并点出本文的主旨。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获得很多发现:如美国黑人对隐喻理论的掌握以及论证了隐喻理论的科学性。由于黑人生存环境,认知基础以及文化的影响,黑人对概念隐喻有深刻的感知,习惯探索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善于用一种事物来表达另一种事物,这也是他们求生存的唯一方式。隐喻和黑人文化紧密相关,文化赋予表达特殊涵义;隐喻可以使语言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理解这类隐喻必须要和黑人文学独特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去体会语言的无限魅力。
[Abstract]:In 1980, Lakoff and Johnson put forward a breakthrough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their metaphorical work, the metaphor of our survival. From then on, the study of metaphor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ateg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holds that metaphor is conceptual and cognitive, and is a cross domain projection from one specific domain to another. The concept of conceptual metaphor has been sensational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has aroused a worldwide upsurg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research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Up to now,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is still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linguistics.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蓉;动物比喻的语用含义及翻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张艳红;赵鸿瑜;;话语关联的图式理解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张廷;;隐喻的用语文化对比与翻译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宋双维;;认知视角下的动物隐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陈杰;;认知语用学框架下的隐喻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9期

7 王倩;吴s,

本文编号:1342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42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a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