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自我形象探究
本文关键词: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的自我形象探究 出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品出自作家之手,必然会受到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又不断地从作品中汲取养料,以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赛珍珠在其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成功地塑造了王虎太太这一人物形象,并在刻画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浓烈的个人色彩。本文通过对王虎太太的分析和诠释,剖析了赛珍珠本人的思维观念、婚姻观和人生观等,从而使读者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解读和领悟《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的自我形象。
[Abstract]:Works from the hands of writers will inevitably be influenced by the author's person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he author constantly draws nourishment from his works to enrich hi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Pearl S. Buck succeeded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Mrs. Wang in her masterpiece the Earth Trilogy, and poured strong personal feelings in portraying this imag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ger lady, I analyzed the Buck's conception, marriage outlook and outlook on life, so that readers can in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Earth Trilogy", Pearl's self image.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1938年,赛珍珠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地描述”[1]8和“传记方面的杰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因写中国题材而获得这一殊荣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出生于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在出生3个月后,尚在襁褓中的她就跟随身为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了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文;赛珍珠和林语堂[J];史林;2000年01期
2 姚君伟;;归来兮,赛珍珠——试谈赛珍珠及其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意义[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0年00期
3 姚君伟;近年中国赛珍珠研究回眸[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4期
4 朱希祥;全球化语境中的赛珍珠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顾正彤;'2002中国镇江赛珍珠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陈敬;赛珍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郭英剑;;论中国20世纪的赛珍珠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8 姚君伟;我们今天研究赛珍珠什么?[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张正欣;珍珠遗产 历久弥新——2005中国镇江赛珍珠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李杰;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女性——兼论赛珍珠的中西文化合璧观[J];美与时代;2005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费滨海;情牵中国的赛珍珠[N];中国水运报;2002年
2 通讯员 丁汉新 记者 朱庆;各界纪念赛珍珠诞辰110周年[N];光明日报;2002年
3 陆行良;赛珍珠能否进入中国文学史?[N];文学报;2002年
4 刘慧林邋史国强;赛珍珠:在变换的历史语境中沉浮[N];辽宁日报;2007年
5 钱钢;赛珍珠国际组织董事会年会在镇举行[N];镇江日报;2008年
6 钱钢;2008中国镇江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镇江日报;2008年
7 钱钢;赛珍珠研究会召开新一届会员大会[N];镇江日报;2008年
8 丁亚明 裴伟 钱钢;赛珍珠魅力新春绽放[N];镇江日报;2009年
9 姚锡佩;赛珍珠和卜凯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雷克昌;赛珍珠:首部孙中山电影的策划者[N];团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宗广;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D];苏州大学;2008年
2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3 董t;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王艳玲;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赛珍珠小说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何荣;后殖民视阈下的赛珍珠[D];苏州大学;2008年
2 段曼;文化语境下的赛珍珠在现当代中国[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樊菀青;跨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赛珍珠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原杨;“赛珍珠现象”的历史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5 潘俊梅;赛珍珠三部作品中的中国他者形象之演变[D];安徽大学;2010年
6 王婷婷;赛珍珠创作思想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学敏;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孙宗广;赛珍珠的中国视野[D];苏州大学;2001年
9 钱剑;东方·赛珍珠·西方[D];苏州大学;2004年
10 舒玲娥;赛珍珠小说中的多重文化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44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4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