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
本文关键词:文学与影视的转换——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 出处:《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是文学到影片的转换。小说以男性立场审视艰苦岁月中人物的命运沉浮。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情节和人物的减法处理,将具有历史性的大故事切换成家庭式的小故事。在叙事视角上,从小说中的三个视角转换为单一的全知全能视角,使电影更加清晰明朗。较之原著,电影更具主题的人文性、视听的符号性和电影实践的文学性,从而也找到了文学与电影的契合点,实现了从政治到情感、从情节到人物、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
[Abstract]:From the novel "how to recognize Lu Crime" to the film "return", it is the transition from literature to film. The novel looks at the fate of characters in hard years from a male standpoint. The film is based on loyalty to the original work. By subtracting the plot and characters, the author changes the historical big story into a small family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on, it transforms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the novel into a single omnipotent angle of view.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works, the film has more thematic humanism, audio-visual symbolism and film practice of literature, thus also found the joint point of literature and film, and realized from politics to emotion. From plot to character, from time to spac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905;I712.074
【正文快照】: 严歌苓,作为海外华人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在文学史上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2011年10月出版的《陆犯焉识》,被认为是严歌苓的转型之作。她一改往日从女性视角切入主题的写作方法,新作试图站在男性的立场上解构政治与人生,阐释在高压环境下的复杂人性。《陆犯焉识》以中国的现实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2 孙斐娟;;论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王宗峰;赵修广;;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曹书文;;论20世纪80年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时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沈杏培,彭接燕;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李承质;“道法自然”与文学的“真实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邱坤荣;沈学习;;英雄话题·英雄神话——民族危亡时期和公共政治情绪下军旅小说“英雄主义”叙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程致中;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阐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章罗生;谭平;;近年报告文学创作审美新变一瞥——以赵瑜和《革命百里洲》为中心视点[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霍俊明;;新诗史叙述中郭小川与贺敬之的经典化变动[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子清;;对新诗提法的质疑——第二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发言[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韧;;源流之辨——《讲话》之“经”与“权”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伍明春;;诗与思比邻而居——论郑敏1979年后的诗歌与诗论[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7 陈祖君;;激进主义: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逻辑[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熊辉;;中生代诗人与70后诗人的比较研究[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林懿;;《归来》中失忆症的隐喻[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9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秀阳;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孔晓音;李锐小说中的革命历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徐明霞;“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世锋;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蒋作文;湘西民俗体育渊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怡暾;试论宋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王惠;;中国传统色彩的艺术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3 商亚敏;;论中国武将门神画的艺术特征[J];山西档案;2014年03期
4 王一思;;浅谈十八世界末至十九世纪初英国钢琴学派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3年05期
5 符策超;;论黎族民歌的歌词艺术特征[J];琼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张鹭;;中国红色革命歌曲歌词语言的艺术特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7 徐力军;;马形象在唐代雕塑中的运用[J];饰;2008年S1期
8 王婷;;浅析CG插画的特征与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3年10期
9 王科;升腾在大西北的生命体验——夏冠洲散文印象[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贺钦宁;;《篮球梦》的新纪录片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步全增;;建筑空间的韵律手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分析[A];2013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2 姚远;;管窥芭蕉俳文中杜诗的影响[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1年刊[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雨洋;论微电影的艺术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王洪双;探析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艺术特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秋玉;中国抒情军旅歌曲的演唱特征与情感表达[D];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4 涂小伟;宋代祝寿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周婷婷;歌曲《断桥遗梦》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宝花;叙事民歌《达那巴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7 王敏;苏轼辞赋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
8 马媛;芦墟山歌的特色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9 程馨;临夏清真寺砖雕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黄瀚娆;衡州花鼓戏及其唱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58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5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