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失落与复得—原型视域下解读《苏菲的选择》
本文关键词:生命的失落与复得—原型视域下解读《苏菲的选择》 出处:《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威廉·斯泰伦被誉为英语文学中最好的文体家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通常结构复杂、语言力度很强,显示其受著名南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因此也被列入“南方派作家”的行列。长篇小说《苏菲的选择》曾获得1980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是威廉·斯泰伦享誉世界的名著之一。在小说中,作家重构了关于纳粹“大屠杀”事件的无以言说的历史并通过讲述苏菲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和随后来到美国的生活经历,来反观和重新解读“大屠杀”,并以此为契机,记录了小说叙述者通过了解苏菲的过去,深受教育而成长的历程。这部小说让我们领悟到人性的复杂与尊严,感受到人生的苦难与哀伤。这是一部贯穿着人性的挣扎与勇气的杰作,处于身份的失落感中的主人公始终置身于对身份的追寻过程中。本文以荣格、弗莱的原型理论为基础,着力于在古希腊神话与《圣经》中挖掘该作品的原型。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威廉·斯泰伦的生平以及小说《苏菲的选择》的主要内容和评论界对其所做的相关评论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进行了阐述与概括,其间涉及了原型批评的起源。笔者在本章中对弗雷泽与他的神话原型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在其代表作《金枝》中,弗雷泽提出了作为原始民族思维和行动规则的“交感巫术”原则并指出“交感巫术”具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相似律”和“染触律”。这一原则是了解原始民族一切生活和思想行为的钥匙。心理学家荣格则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在1919年首次对“原型”做出了定义。第二章分析了小说中体现出的人物,意象等原型结构。人物原型包括对苏菲(善母亲与恶母亲的结合体);内森(英雄与魔鬼的结合体)和斯汀戈(先知与精神之父的结合体)的研究。意象原型主要包括“大海”、“教堂”和“马”。第三章则分析了小说中体现的主题原型,包括“失乐园—复乐园”及“生—死—重生”的主题。本章主要通过对苏菲生存之痛的解读及死亡的剖析,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人类共同的生存经历和生与死的文学意义。第四章是结论。笔者旨在通过结合原型理论对小说进行的分析,深刻反映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苦难以及人类在极端境遇下所做出的生死抉择,同时也阐述了威廉·斯泰伦通过此作品来呼吁人们意识到主人公苏菲最终的命运结局揭露的是整个时代命运的悲剧,,同时也是个人对悲剧命运超越的勇敢者之歌,是现代社会中个人追寻失落的自我的勇敢者之歌.
[Abstract]:William Stallon is known as the best stylist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 works are often complex in structure and powerful in language, showing that they are influenced by William Faulkner, a famous southern writer. So it's also included in the Southern Writers. The novel, the Choice of Sophie, won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in 1980 and is one of William Stallone's most famous works in the world. The writer reconstructs the indescribable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reinterprets the Holocaust by telling Sophie about her life in Auschwitz and la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aking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he narrator of the novel has recorded the process of the narrator growing up through understanding Sophie's past and being deeply educated. This novel makes us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and dignity of human nature. It is a masterpiece of struggle and courage that runs through human nature. The protagonist in the sense of loss of identity is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identity. Based on the archetypal theory, Frye tries to excavate the archetypes of this work in ancient Greek mythology and the Bibl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of William Stallone, the selection of Sophie and the comments made by the critics. And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of Frye is expound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s Frazier and his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theory. Fraser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sympathetic witchcraft" as a primitive national thinking and action rule and pointed out that "sympathetic witchcraft" has two basic forms. This principle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all the life and behavior of the primitive people. The psychologist Ju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first responded to it in 1919.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Image and other archetypal structures. The archetypes of characters include the combination of good mother and evil mother; The study of Natha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ero and the devil) and Stimg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phet and the Father of Spirit). The archetypes mainly include the Sea.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theme archetypes embodied in the novel. Including the theme of "Paradise lost-Paradise recovery" and "Life-Death-Rebirth". This chapter mainl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phie's pain of survival and the analysis of death. Further explore and explore the common human survival experience and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life and death. Chapter 4th is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aims to combine the archetypal theory to analyze the novel. It deeply reflects the great suffering caused by war and the choice of life and death made by mankind in extreme circumstances. And it's also about William Stallone's work, which calls for people to realize that Sophie's ultimate fate reveals the tragedy of the fate of the entire era.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song of the brave who transcends the tragic fate, and the song of the brave who seeks the lost self in the modern society.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芬;;动词-ed结构的非范畴化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祁金善;;原型理论与概念认知[J];文教资料;2008年21期
3 王新;;原型理论与英语词汇习得[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曹同峰;;原型范畴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10期
5 付华倩;张宁;;认知语义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1期
6 崔莹;;无标记受事主语句的题元角色[J];语文学刊;2009年06期
7 潘优燕;;英汉点面构词法认知解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呼媛媛;白红;;原型理论关照下的诗歌翻译[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陈花;;认知心理学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原型理论和网络模型理论[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10 曹蔓;;原型理论和英语阅读理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中英;;对全球性危机的道德反思:作为解决之道的和谐与伦理教养(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The Conversion of a Radical—Dorothy Day and The Catholic Social Thought[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3 Eduardo Frei Ruiz-Tagle;;To Form a More Fair and Stable World Order[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论坛(2007)论文选集[C];2007年
4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是否相融:从1958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谈起(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5 赵敦华;;人性善与原罪(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赵敦华;;论制作的德性:孔子与苏格拉底(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李云燕;;关于原型与形态共鸣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成中英;;Philosophical Globalization as Reciprocal Valuation and Mutual Integration:With Comments on Roger Ames and Tang Yijie[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Patrick W.Carey;;Twentieth-Century Immigration and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10 Reg Little;;思想隔离——跨文化对话的一个障碍(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琳;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刘锋杰 莫先武;援“诗”入“学”的创造[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宁雨润;文学史著作需要经典[N];文艺报;2006年
4 程金城;打开俄罗斯文化的窗户[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建筑游人;如何用商场活化整个市区[N];中华建筑报;2010年
6 剑谷邋叶柏荣;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N];解放日报;2007年
7 余珈;藏地·藏人·藏画[N];文艺报;2006年
8 侯且岸;五四启蒙思潮延伸的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关注“在路上”的国民阅读[N];工人日报;2008年
10 刘文宁;关注“在路上”的国民阅读[N];中华新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郝涂根;仁爱与纯洁:哈代小说中新宗教的二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许原雪;纳博科夫小说中男性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孙畅;真实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石云龙;库切小说“他者”多维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孙畅;真实的存在—爱德华·阿尔比戏剧中的幻想主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明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构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广萍;生命的失落与复得—原型视域下解读《苏菲的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2 牛晓晓;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笔下的“新女性”[D];河南大学;2010年
3 郑佑华;《纳尼亚传奇》原型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军校;从荒原到绿洲[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俊霞;《接骨师之女》的原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熊毓红;从原型理论角度解读《纯真年代》[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吴冬月;[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余巧云;做“自然之子”—《恋爱中的女人》的生态伦理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杜晓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的生态乌托邦[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丁静怡;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2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6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