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鲁迅与黄锦树“南洋”虚构的吊诡
本文关键词:争夺鲁迅与黄锦树“南洋”虚构的吊诡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坐镇台湾、回望故土并虚构南洋的黄锦树作为小说家却有着和本土老现们争夺鲁迅的潜在意识和文学实践,其杂文性讽刺、介入式抒情、解构式重构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黄锦树亦有自己的局限,他必须明了解构的限度、增强积极建构能力;而要超越自我也必须克服自己的偏见,即使它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让人淋漓尽致地肆意宣泄。
[Abstract]:As a novelist , Huang Jin - shu , who sits in Taiwan , looks back home and fictitious the South Ocean as a novelist , has a unique effect on Lu Xun ' s potential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practice . It also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 He has to clear the limits of De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positive construction ability .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批准号:14ZDB080)
【分类号】:I338.074
【正文快照】: 王德威教授在分析李永平(1947—)的《海东青》写了50万字尚未结束的原因时指出,“他的叙事形式与叙事欲望相互纠缠,难以有‘合情合理’的解决之道。他所沉浸的现代主义在形式和内容间的永不妥协,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往里看,我要说如果李永平写作的终极目标在于呼唤那原已失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小新;“黄锦树现象”与当代马华文学思潮的嬗变[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崇科;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刘小新;从方修到林建国:马华文学史的几种读法[J];华文文学;2002年01期
3 刘小新;马华旅台文学现象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朱文斌;;乱花渐欲迷人眼——20世纪80年代后新马华文文学本土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5 朱崇科;;台湾体验与黄锦树“南洋”论述的吊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6 易淑琼;;“经营”与“制作”——《星洲日报》青少年创作版与马华文学思潮嬗变[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01期
7 贾颖妮;;文艺副刊与马华新生代批评的崛起——以《南洋文艺》文学批评专栏“有所建树”为例[J];文艺争鸣;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舒勤;马华当代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嬗变[D];暨南大学;2006年
2 黄羡羡;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的一种回顾及反思[D];暨南大学;2007年
3 许晖;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与后殖民语境[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慧;马华文学中的“新村”叙事[D];暨南大学;2012年
5 邹秀子;“原乡”书写与纠葛:李永平小说论[D];暨南大学;2014年
6 陈安娜;花踪文学奖与马华文学典律重构[D];暨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邱苑妮;;由岛至岛——论黄锦树的返乡书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04期
2 汪荣;;恋物、悼亡与家国寓言——黄锦树《鱼骸》的离散诗学[J];华文文学;2014年02期
3 朱崇科;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1364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6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