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战争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关键词:海明威战争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出处:《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和战争有关的。而他也凭借这些战争作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作为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不仅开创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还塑造了经典的“海明威式英雄”。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海明威的战争作品进行了研究。随着全球性的环保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发展,生态女性主义应运而生,为研究海明威及其作品提供了新的方法。 生态女性主义,由法国女性主义者佛朗索瓦·德·奥伯恩首次提出,是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从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析,为文学批评者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然而,评论界对海明威战争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却很少。 因此,本文拟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发掘海明威战争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实现对海明威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解读。本文由五部分组成,包括三个篇章,引言和结语。引言主要介绍了海明威的战争作品,生态女性主义以及相关的研究。第一章从海明威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产生入手,对海明威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他的家庭和朋友进行分析。工业化和战争极大的改变了自然和女性的地位,面对这些变化,海明威表现出了对自然和女性的同情,其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逐步形成。第二章通过对海明威战争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海明威的生态意识。他对自然的同情,以及对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在其战争作品中都有体现。第三章通过对其三部主要战争作品中重要女性角色的分析,探究海明威的女性意识。本章分析的女性角色包括《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勃莱特·阿施利,《永别了武器》里的凯瑟琳·巴克利,和《丧钟为谁而鸣》里的皮拉尔和玛利亚。结语是对前三章的总结,通过对海明威及其战争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海明威是一个有着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笔者希望本文能对其他学者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女性权利的关注。
[Abstract]:Hemingway is a legend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any of his works are related to the war. And he also works with the war to become a world-class master of literature. As the winner of 1954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e not only created a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ut also created a classic "Hemingway hero".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Hemingway's war works from various angl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women's movement, eco feminism came into being, whi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Hemingway and his works.
Ecofeminism, by the French feminist Francois de Obern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is a product of ecology and feminism together. As a new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eco feminism to analyze works from two aspects, provides a broader perspective for literary critics. However, critics of the eco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 the war works are few.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rough detailed textual analysis, eco feminist elements in the works of Hemingway to explore the war, realize the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s ecofeminist idea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cluding three chapter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Hemingway's war works, the study of eco feminism and related to the first. Chapter from Hemingway \'s ecofeminist awareness of tim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Hemingway, his family and friends were analyz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war greatly changed the nature and women's position i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 Hemingway showed sympathy on women and nature, the ecological feminist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formed.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emingway war works, in-depth study of Hemingway'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His natural sympathy, and human and nature of the ideal The views are reflected in the war works.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women in the works of the main three of the war, to explore Hemingway's female consciousnes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sun also rises. In the Blet Asley," a farewell to arms "Catherine Barclay, and" the death knell for who tolls > in the pilar and Maria. The conclusion is a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three chapt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emingway and the war works, it can be found that Hemingway is a writer of eco feminist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 hopes this paper can help to other scholars on the Research of Hemingway and his works, but also hope to attract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women's right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川颖;陈惠良;;生态女性视野中的《跨国的雪》[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2 姜淑芹;严启刚;;双重对立: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雨中猫》[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熊文;秦秋;;海明威生态女性意识之管窥[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王守义;“染上了作家的色彩的生活”──读《尼克·亚当斯的故事》[J];求是学刊;1992年02期
5 江溶;海明威《老人与海》创作史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谭江玲;是“迷惘”,还是“奋进”?——读海明威作品所想到的[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7 郑长发;海明威《A DAY’S WAIT》的艺术特点[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8 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9 卢岚;;海明威,以人生灌溉作品[J];作家;2007年11期
10 荒原;;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有多美[J];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词;;东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浅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魏龙泉;;名作家心中“我们的共同父母”——著名美国编辑家皮金斯[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3 张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吕路线;;综合医院抑郁障碍[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6 朱丹耕;;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杰出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建辉;;出版业的文化诉求:呼唤编辑大师[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8 叶贤;;作家自杀的心理原因剖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聂震宁;;培育出版的精神[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10 孙飞凤;;论会话含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汤耀国;“硬汉记者”海明威[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陈先义;用通俗方式解读的文艺理论课题[N];解放军报;2008年
3 陈先义;用通俗方式解读的学术理论课题[N];文艺报;2008年
4 邢世嘉;海明威在巴黎的日子[N];光明日报;2005年
5 张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像桑提亚哥一样孤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兰守亭;海明威在非洲[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周莉清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从文化物质主义角度解读海明威的创作主题[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8 赵秦;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之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洁尘;瓦莱丽与两个海明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徐秉君;海明威与海[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叶如兰;冲撞·融合[D];复旦大学;2009年
5 谭晶华;维拉·凯瑟的生态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8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华;追寻迷失的乐园[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2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靳伟英;走出迷惘的迷雾[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吉林大学;2004年
6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进军;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8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果;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366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6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