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8 18:25

  本文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出处:《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俄狄浦斯情结 爱情 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摘要】: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核心,俄狄浦斯情结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弗氏结合自身的经历,,创建了以俄狄浦斯情结为根源的心理分析学派,并在这一视角下,进行文学文本的分析,开拓了其后的文学批评类型。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的拉康,重新解释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一主题在法国文学中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奉为经典之作的《追忆似水年华》也表现出了这一情结,这部作品虽然不是普鲁斯特的自传,但是普氏自身对母亲的强烈依赖无法避免的反映到了其作品主人公马塞尔的感情生活上。他在不同阶段对母亲、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以及斯万夫人的特殊“爱情”中,甚至在他对阿尔贝蒂娜的扭曲的狂热中,都反映出了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极端的感情来源于渴望,来源于对母亲不在场的忧虑,他的爱情同样伴随着嫉妒与猜疑,每段感情的形式与迷恋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另外,在普鲁斯特独有的语言风格及写作特点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出他的特殊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抒发与表达,其极具代表性的语言使普鲁斯特式的恋母情结散发出了独到的美学魅力。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re of western culture, Oedipus complex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Based on the Oedipus complex as the root of psychoanalysis school, and in this perspective, the text of literature analysis, opened up the subsequent typ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known as "Freud of France" Lacan. Reinterprets and develops Freud's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Oedipus complex. This theme also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French literature, and "reminiscing like Water Age", which is regarded as a classic, also shows this complex, although this work is not Proust's autobiography. But his strong dependence on his mother is inevitably reflected in the emotional life of Marcel, the protagonist of his work. The special "love" of Duchess Gelmonte and Mrs. Swann, even in his twisted mania for Albertine, reflects a strong Oedipus complex. This extreme emotion stems from desire. Out of his mother's absence, his love was accompanied by jealousy and suspicion, the form of each relationship and the cause of infatuation varied. In addition, in Proust's unique language style and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we can also experience his special Oedipus complex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Its representative language makes Prouster-style mother complex exude unique aesthetic charm.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5.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后弗洛伊德主义影响下的精神分析文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2 李彬;管窥日本独立制片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南宫梅芳;;视觉的陷阱——他者的误认[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蒋耀辉;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精神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谢建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卜畏,张丽华;从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的转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廖俊;;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新锐设计师[J];广西轻工业;2008年12期

8 袁武;;略谈中国的盗墓小说[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的自由特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钱愿秋;;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及其后续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边利丰;;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学术公案及其理论思考[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4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5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8 郭继民;庄子哲学的后现代解读[D];山东大学;2008年

9 胡远超;“人之初”的精神图谱[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静;在赎罪中成长:试析《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形象[D];兰州大学;2010年

2 彭海燕;拉康欲望理论视域中的《情人》解读[D];南昌大学;2010年

3 沈靖;“失乡”贾平凹的都市叙事与乡村记忆[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启娜;文艺学视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D];济南大学;2011年

5 王勇;复杂性科学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11年

6 肖建生;市场创新机理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7 李英;《桥头眺望》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悲剧色彩[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俞新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建设[D];安徽大学;2004年

9 李力;试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独步[D];吉林大学;2004年

10 董高伟;复杂性思维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映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8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98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8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