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之恋”的伦理维度——从《洛丽塔》的悖论式误读说起
本文关键词:“不伦之恋”的伦理维度——从《洛丽塔》的悖论式误读说起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洛丽塔》 文学伦理学批评 悖论式误读 不伦之恋
【摘要】:《洛丽塔》从出版之日起就成为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纳博科夫以一种看起来体面、干净、道德的方式讲述了一段"不伦之恋"。既然《洛丽塔》讲述的是一桩伦理事件,那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深入到小说的伦理环境当中,考察这段"不伦之恋"所导致的人物伦理困境,情节的伦理张力,以及作家的伦理取向等小说的内在运转机制将注定是开启这部奇书之谜的密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纳博科夫患有"道德冷淡"的"道德病"这一妄断不攻自破。他鲜明的伦理立场不但在"引子"中外化为小说的伦理主题,而且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伦理动力。《洛丽塔》也因此为后现代小说的伦理书写树立了一个典范。
[Abstract]:"Lolita" has been an inexhaustible topic since its publication, and the debate has focused on Nabokov's appearance of decency and cleanliness. Since Lolita is about an ethical event, the method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is applied to the et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novel.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thical dilemma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ethical tension of the plot. The internal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novel, such as the writer's ethical orientation, is destined to be the key to opening the mystery of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Nabokov suffered from the "moral apathy" of the "moral illness", which is not only his distinct ethical stand in the "introduction" into the ethical theme of the novel. Lolita also set an example for the ethical writing of postmodern novel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ZD128);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伦理学与文本研究”(项目编号:13AWW001)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1.0引言自《洛丽塔》(Lolita,1955)出版至今,世纪完成了交替,“洛丽塔”也已步入知天命之年。这部作品“因其特异的创作风格,非凡的叙事技巧被英国编入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书之中”,1其文学经典的地位已经确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也成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小说之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鹤;;试论《洛丽塔》的对话性因素[J];外国文学;2007年06期
2 陈世丹;;文学叙事文本中科学知识的再现——以《拍卖第49批》为例[J];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3 于晓丹;《洛丽塔》: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J];外国文学;1995年01期
4 王建平;;超越道德界限的不伦之恋——《洛丽塔》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徐艳辉;《洛丽塔》中的命名游戏及其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李志岭;《红字》的图式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詹姆斯·费伦;尚必武;;疏远型不可靠性、契约型不可靠性及《洛丽塔》的叙事伦理[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8 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易丹;谈纳博科夫《文学讲稿》[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10 黄铁池;“玻璃彩球中的蝶线”——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高明玉;;洛丽塔:一朵无意识浇灌出的“镜中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邱静娟;;《绝望》与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孙爱萍;;寻找失去的时间——浅析《洛莉塔》中的时间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袁李姝;;婚姻的偶然和必然——以查理·包法利的一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王东;;《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曹青;;控制与反控制——《洛丽塔》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张雪峰;;小说《洛丽塔》与《耻》的相似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黄一畅;;微妙的寄主与寄生物——从《微暗的火》之文本关系看小说的解读模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朱毅;晋刚;;教育的尴尬——试究《洛丽塔》悲剧性结局背后的深层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阙诗涛;;《红字》前言创作的真实目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肖建荣;;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初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修树新;;从《紫色》中透视“善”的内涵[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玉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伦理思想及其矛盾困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霍甜甜;;《阿妲或热情:一个家族的编年史》纳博科夫的时间哲学下的叙事特点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f^;城市漫游者的伦理衍变:论菲利普·拉金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7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霞;越界的想象: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马弦;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正;《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伦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石旺君;寻爱之旅[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3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杨婷;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玉寒;现代家具设计趣味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刘佳;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垂死的肉身》的伦理主题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陈发超;论奥斯丁小说中的交往习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亓志梅;《红字》中的多重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鼎山;;洛丽泰四十二岁了——西窗漫笔[J];读书;1988年10期
2 易丹;《洛丽塔》:眩目的语词魔术[J];读书;2003年02期
3 阿德尔·塔依尔;欲望不是能指——《洛丽塔》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马红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游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战子;自传中反身表达的人际意义[J];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6 王卫东;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7 申丹;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J];国外文学;2002年02期
8 刘佳林;纳博科夫与堂吉诃德[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9 黄铁池;“玻璃彩球中的蝶线”——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10 周启超;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跨文化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必武;评纳伯科夫的《洛丽塔》[J];宿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 张薇;《洛丽塔》的叙事奥秘[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3 朱晓轩;;《洛丽塔》的醉生梦死[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4 罗桂保,梁延守;浅谈《洛丽塔》中的巧合[J];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01期
5 蔡莉莉;;《洛丽塔》:迷失在欲望与时间中的永恒悲剧[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6 颜丙香;;感受“审美狂喜”——论小说《洛丽塔》的语言魅力[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王珏纯;;《洛丽塔》中的“失衡”与“失协”模式[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张媛媛;刘伟;;浅析《洛丽塔》的元虚构特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5期
9 颜丙香;;发现的愉悦——小说《洛丽塔》的侦探特征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汪小玲;;论《洛丽塔》的叙事策略与隐含作者的建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端传妹;;《洛丽塔》:多棱镜下的人性[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家燕;;醉心于操纵语言的魔术师——试论纳博科夫的语言技巧在《洛丽塔》中的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郑敏宇;;从《洛丽塔》的自译本反观纳博科夫的翻译观[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刘颖;《洛丽塔》营销背后的“编功”[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王昌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史国强邋孙福广;《洛丽塔》的三个译本[N];辽宁日报;2007年
4 赵武平;完整再现原著风貌[N];人民日报;2006年
5 查尔斯·麦格拉斯;悠悠50载,《洛丽塔》惊心依旧[N];文学报;2006年
6 孙小美;做书也讲究原生态[N];中国邮政报;2006年
7 江晓原 程巍;《洛丽塔》:在文学与道德之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郑际根;《洛丽塔》创造了永恒[N];文艺报;2006年
9 熊哲宏;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圈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曲春景;贴着灵魂的叙述[N];河南日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鹏;《洛丽塔》中的叙事策略解读[D];中北大学;2011年
2 谭(王莹);《洛丽塔》的艺术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雪峰;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洛丽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莉莎;《洛丽塔》的叙事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秀芬;从后现代语境看《洛丽塔》的“不确定性”特征[D];南昌大学;2007年
6 张媛媛;《洛丽塔》的元虚构性质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孟娇;《洛丽塔》修辞性叙事策略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戴桂梅;《洛丽塔》文学改编电影的审美之维[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9 封小林;论《洛丽塔》中的对话模式[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韩奕萍;法庭审判进程在《洛丽塔》叙事结构中的构建作用[D];鲁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9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9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