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啊,拓荒者
本文关键词:论《啊,,拓荒者!》的环境正义思想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正义生态批评 拓荒者 社会正义 文化差异
【摘要】:在1974年出版的《十六大美国现代作家》中,薇拉·凯瑟(1873-1947)是唯一入选的女性作家。凯瑟因其描写美国西部大平原的边疆小说而获得广泛认可。作为“草原三部曲”之一,她的第一部边疆小说《啊,拓荒者!》奠定了她一流作家的地位。 凯瑟的作品与自然环境独特的艺术关联引起了广泛关注。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批评家就开始从新兴的生态批评角度阐释《啊,拓荒者!》。然而以往的评论大多将这部小说归为第一波生态批评作品,即倡导荒野欣赏和保护的生态中心主义著作。而本文则将其视为第二波生态批评——环境正义生态批评的代表作。因为凯瑟在小说中强调的不是荒野保护而是积极的环境改造,除此之外,凯瑟还探讨了社会正义和环境问题之间的重要关联,展现了环境正义生态批评的又一重要维度。因此,本文试图从环境正义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阐释小说《啊,拓荒者!》。 本文认为,凯瑟在该小说中倡导的是一种在正义的前提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Abstract]:Among the 16 American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ers published in 1974 , Vera Carther ( 1873 - 1947 ) was the only female writer . She was widely recognized as a frontier novel in the Great Pla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 the literary critics began to interpret the novel as the first - wave ecological criticism , namely , to advocate the ecological centralism of wilderness appreciation and protection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n the novel the human and nature , the human and the human , the human and the society are harmonious with the good wishes .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小青;人的生存旨趣与环境正义的理性解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陈爱敏;;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美国华裔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3 张冬梅;赵彩娥;;论阿特伍德小说《使女的故事》中的毒性话语[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劳伦斯·布依尔 ,张旭霞;文学研究的绿化现象[J];国外文学;2005年03期
5 张军;论福克纳的自然观——“大森林三部曲”的生态批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韦柳媛;;“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以《云南印象》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黄红荔;;“水仙花”的生态批评解读[J];职业时空;2008年06期
8 刘文良;;亲近自然 诗意栖居——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10 袁鼎生;;生态批评的规范[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冬梅;;环境正义视野下农民污染受害救济探微[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2 林一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及适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林一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及适应[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4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爱莉;;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新举措[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颜纯钧;;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7 李敏;;论环境法修改的要旨——环境正义的实现[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8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欧阳飞雪;;文化差异对跨文化营销方式的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兴庭 ;警惕环境正义掩盖环境歧视[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杨通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后京都时代的国际环境正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彭兴庭;环境正义与环境原罪[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杜威·佛克马 王敬慧;美国与欧盟日渐疏离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江海湖;文化差异考验品牌周期[N];经理日报;2006年
6 郭咸纲;从文化差异到“跨文化管理”[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枫溪区崇礼中学 曾德玲;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差异的渗透[N];潮州日报;2008年
8 威宁县九三中学 黄宁君;注重文化差异 促进英语教学[N];毕节日报;2010年
9 陆原;国际营销 入乡随俗[N];证券日报;2004年
10 包松娅;文化差异是中药走出去的无形壁垒[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密佳音;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D];吉林大学;2010年
2 苑银和;环境正义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唐钊;污染转移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朱利华;“生态大我”与生态批评的构建[D];北京大学;2013年
5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吴民;新时期戏曲生态批评述论(1979-2009)[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7 雷芸;环境税正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文同爱;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琼霞;论《啊,拓荒者!》的环境正义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智平;温茨的环境正义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岑淳;马克思主义环境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大学;2011年
4 王莹;论环境正义在有差异主体间实现的困境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1年
5 梅华;包容性增长视域下的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孙彦彦;城乡环境正义实现的法律路径选择[D];重庆大学;2012年
7 王芳芳;论生态女性主义的环境正义思想[D];山西大学;2012年
8 滕永直;环境正义探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李佳;环境正义视域中的《南方与北方》[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海丽;《愤怒的葡萄》的生态批评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2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3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