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村上春树作品中“被产生的孤独”情结
本文关键词:试论村上春树作品中“被产生的孤独”情结 出处:《文学教育(上)》201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拟借村上春树的代表小说《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中的若干篇章,通过分析村上小说中细致入微的环境刻画,身临其境的人物对话,充满深意的意象描写以及怪诞新颖的行文风格,辅以分析造成村上文学中"被产生的孤独"的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来浅析村上春树作品中"被产生的孤独"情结。
[Abstract]:This paper intends to borrow Haruki Murakami's representative novel "chapter one hundred percent encountered a number of girls > i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aruki's novels portray nuanced characters, personally on the scene dialogue, full of profound description of imagery and grotesque novel style, made analysis in Haruki literature" is the lonely "personal reasons and social reasons to analyze the works of Haruki Murakami" was produced by the lonely "complex.
【作者单位】: 洛阳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村上春树的作品非常受大众欢迎,是因为他写出了后工业社会中都市人的孤独生态。这种孤独生态并非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与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孤独感是精神层面的,是心理病。与之相比,村上小说中那种“被产生的孤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少华;;村上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以语言或文体为中心[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2 张俏岩,宿久高;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卉;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路;;从《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文学的二次生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于丽君;;从电影《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中的迷茫和孤独[J];电影文学;2012年10期
3 刘建戈;;日本文学意味与电影艺术的融合[J];电影文学;2012年14期
4 韩春红;马晓光;;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男主人公渡边的恋爱孤独感[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5 张颖;;从小说《蜂》看日本人的孤独感[J];才智;2014年18期
6 尚学艳;;《挪威的森林》的悲剧与死亡美学[J];长城;2014年10期
7 刘阳;;《挪威的森林》的悲剧与死亡美学[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32期
8 彭远;;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15期
9 王楠;;难以逃遁的死亡阴影——《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年07期
10 许志强;;论村上春树早期小说的救赎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4 柯子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燕;独特的青春解读[D];南昌大学;2010年
3 申莉莉;幻灭·异化·暴力[D];暨南大学;2011年
4 罗舟;在迷惘中寻找归途[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耿海霞;村上文学研究在中国(1989-2009)[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志娟;外来影响下的女性小资文学[D];兰州大学;2007年
7 李会珍;村上春树与挪威的森林[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标;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色彩[D];湖南大学;2007年
9 张丽娜;试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情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周莹;死亡崇拜下的人本关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向远;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田晓明;孤独:人类自我意识的暗点——孤独意识的哲学理解及其成因、功能分析[J];江海学刊;2005年04期
4 王健;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5 林磊,朱朝晖;试论邱华栋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8期
6 许金龙;从大江键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4期
7 吴雨平;村上春树:文化混杂现象的表现者[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5期
8 李静宜;孤独的释放与安置——村上春树和他的《挪威的森林》[J];新闻爱好者;2002年07期
9 成怡;羊的隐喻与悖论——解读《寻羊冒险记》[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玲;村上春树的救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2 朱颖;试论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张卉;;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4 武文英;;村上春树《舞!舞!舞!》的对话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8年07期
5 耿海霞;;近十年来中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述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林妙聃;;村上春树的暧昧——《1Q84》袭来[J];世界文化;2010年09期
7 董群智;;村上春树小说的现代阐释——以《神的孩子全跳舞》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刘蕾;;从模糊到清晰——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2年01期
9 贾迪扉;;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赵曦;;理解村上春树三个的“关键词”:后先代主义、音乐与孤独[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张昊;;我国的村上春树研究现状述评[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四川外语学院日本学研究所所长 杨伟;用身体来阅读村上春树[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问答:挖掘地下二层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刘巽达;从村上春树没获诺奖说起[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严葭琪;村上春树能否破除“魔咒”?[N];华夏时报;2013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亲译芒罗作品[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汤祯兆;村上春树的“残务整理”之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早报记者 罗昕;村上春树:我的想象力是一头动物[N];东方早报;2014年
8 记者 姜潇 王贤;被称“最悲壮”,村上春树6次落选[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9 谢狸/编译;村上春树,想像世界的探险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梁晨;在雨花“碰”上村上春树[N];深圳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果;村上春树青春小说中的心灵困境问题及疗愈色彩[D];暨南大学;2012年
3 纪瞳瞳;从《1Q84》看村上春树的“身体”化写作[D];山东大学;2012年
4 郭伟;论村上春树的《1Q84》[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高欢欢;日本后现代语境下的村上春树小说读解[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张丽娜;试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情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王艳;论村上春树小说传统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D];苏州大学;2009年
8 向欣;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赵娟;文字,流淌的音符[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秀青;村上春树和他的“青春三部曲”[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3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3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