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柳得恭文学的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18-02-23 01:02

  本文关键词: 柳得恭 泠斋集 文化批判 朝鲜风 出处:《延边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泠斋柳得恭(1748-1807),字惠风、惠甫,号泠斋、泠庵,是朝鲜北学派主要作家之一,与李德懋、朴齐家、李书九合称“海东四家”。柳得恭曾三次出使中国,著有《泠斋集》、《热河纪行诗注》、《燕台再游录》、《二十一都怀古诗》、《古云堂笔记》等多部著作。1776年凭借“后汉四家”共同编撰的诗歌集《韩客巾衍集》驰誉中国文坛。柳得恭本系庶出,按当时朝鲜律法不得进官加爵,但受惠于正祖的“庶孽通清”政策,32岁出任奎章阁检书官一职,自此仕途通达。1801年纯祖即位后,政界动荡,北学派文人相继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他遵从祖父遗训,归隐田野,专心著书,不问世事,幸免于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柳得恭作品的研究不乏历史研究,社会历史背景观照下的诗歌题材研究,以及诗歌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但还没有在文化批判视角下的文学研究。因此本论以文化批判的视角和方法,结合形象学、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诗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柳得恭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的系统研究,探讨了柳得恭对中世纪文化模式的批判。 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证了十八、九世纪东亚近代化转型期社会文化特征及北学派思想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探讨了采用文化批判视角研究柳得恭文学作品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以《二十一都怀古诗》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批判的方法,探讨了柳得恭对朝鲜传统历史文化模式的反思。柳得恭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重新阐明了朝鲜不同于东亚其他各国的文化根基,为发展朝鲜民族文化提供了平台,阐释了文化开放性与自主性的重要性,为面临中世纪文化危机的朝鲜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思想。第三章则以《热河纪行诗注》和《燕台再游录》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柳得恭对东亚文化模式的批判。柳得恭借助三次出使经验,审时度势,展望了东亚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及朝鲜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关注“夷”文化,发现自身文化价值,推动多元文化交流,共建东亚文化的思想,并通过诗歌创作实践了其文化创新思想。第四章以《泠斋集》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文学创作实践。通过对《韩客巾衍集》中收录的柳得恭诗歌研究,探讨了柳得恭兴朝鲜民志,观朝鲜民风,群朝鲜民情,抒朝鲜民怨的诗学创作理念;以王士祯《秦淮杂诗·十四首》对柳得恭《松京杂绝·九首》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柳得恭对外来诗歌理论的接受与创新。最后讨论了柳得恭对朴趾源“朝鲜风”思想的继承及实践。在关注朝鲜地域文化,发现朝鲜不同于中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诗歌创作理念下,他营构了独具朝鲜人文风格特质的朝鲜风。并期望借助朝鲜风向东亚各国介绍朝鲜历史、民俗、风土,为朝鲜在中世纪文化转型期赢得尊重与话语权提供一个平台。第五章为结论部分。 对柳得恭文学的文化批判研究,有益于阐释中世纪东亚文化转型期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裂变、离散、怀疑、反思、反省、批判等思想变化,进一步透视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深层变化和进步以及这些思想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批判视角下的柳得恭文学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十八世纪朝鲜文学发展及其成就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正毅;王士祯“神韵”内涵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王振忠;;18世纪东亚海域国际交流中的风俗记录——兼论日、朝对盛清时代中国的重新定位及其社会反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万祥;顾晶晶;;论王士祯的神韵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聂锦芳;全球化与东亚的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廉松心;;18世纪中韩文人学士之间的友好交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王成兰;;清初京师汉官的生活空间和关系网络——以王士祯为个案[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7 张晨辉;;王士祯“神韵说”的审美意蕴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殷琦;;浅论清代乾隆时期贪污腐败问题的成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9 孙定辉;从兴象到意境[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徐东日;李德懋与中国儒家在义利观上的异同[J];东北亚论坛;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1525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25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