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待》看美国华裔流散文学的身份书写
发布时间:2018-02-24 11:05
本文关键词: 美国华裔流散文学 流散批评 身份书写 哈金 《等待》 出处:《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流散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流散写作的诞生。近年来,随着流散文学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流散批评也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流散文学真实反映和再现了流散者的生存体验和文化心理,透过流散书写,他们特殊的身份特征也跃然纸上。 美国华裔流散文学作为世界流散文学的一部分,,在短短几十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一道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线。本论文拟借助流散批评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哈金的小说《等待》进行文本细读式分析,分别从中国、美国以及流散者所占据的“第三空间”为出发点来探讨该作品中体现出的流散文学与身份书写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流散作家的身份批评进行反思。在中国的空间里,作者既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是一名眷恋故乡的游子。一方面,他通过远距离反思向读者讲述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前后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并客观揭示其实质与影响;另一方面,小说中呈现的中国东北的迷人景致,带有家乡味道的各色食物以及作者对于故乡专属记忆的描写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的感怀。在美国的空间里,作者既有着边缘人的彷徨,也有着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期待。他作为边缘人的矛盾与徘徊通过主人公孔林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同时,闯入小说中的美国文化代表性符号也表明了其对于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渴望。在流散者所占据的“第三空间”里,作者将边缘视为其工作的空间,用以获取各种资源,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交织并互相渗透的地带为构建自身的“第三身份”(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美国的身份)而不懈努力。作者试图远离“中心”,通过小说人物的不同境遇来揭示人类的普遍困境并寻找解决之道,使小说得以跨越种族和文化的藩篱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同时作者对中美两国语言与文化元素进行杂糅,为缓和中美文化的冲突、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见,美国华裔流散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身多元的文化身份,此种身份是中美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结果,赋予了他们更加客观的视角和更加开阔的眼界,为异质文化的交流与和谐共存寻找出路提供了可能。然而,这种多元的文化身份也使得东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充斥在华裔流散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对流散作品的鉴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美国学者固守着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更多的将其视为东方世界文化学与人类学的研究资料而忽略其文学性;中国学者对其的评价则经常是褒贬不一,而且这些褒贬之词更多的是站在本民族立场所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反思流散作家的身份批评,本文引入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和而不同”原则,探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并指出美国华裔流散文学中所书写的多元文化身份正是作者对此原则的实践。这对于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构建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 the spread criticism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academic circle . As part of the world ' s diaspora literature , American Chinese diaspora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into a remarkable literary landscape in short and short decades . In the space of the United States ,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ture and identity writing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From this , American Chinese American diaspora writers express their multi - element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heir own works , which is the result of mutual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银花;原一川;祁艳红;;哈金《等待》中生命的“延异”[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章艳;;文化翻译中的“调和兼容”——哈金非母语文学创作对中译外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3 董爱华;;聆听历史与人性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小说《等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周冰心;;迎合西方全球想象的“东方主义”——近年来海外“中国语境”小说研究[J];华文文学;2006年01期
5 河西;;哈金专访[J];华文文学;2006年02期
6 双叶;;哈金印象[J];华文文学;2006年02期
7 邱华栋;;哈金:中国底片和美国景深[J];南方文坛;2009年06期
8 刘增美;;跨界的文本与批评的对话——从哈金的《等待》谈起[J];社会科学家;2008年06期
9 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10 胡春梅;;两个“中心”之间:论哈金的文学作品兼及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学创作[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蔓蔓;哈金小说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29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2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