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社会存在与人的欲望追求——论德莱塞笔下嘉莉欲望追求的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2018-02-25 19:25

  本文关键词: 德莱塞 《嘉莉妹妹》 需求层次 人性欲望 社会存在 正负价值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欲望是人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剂。然而,如果过分强调人的本能,而无视人的理性,又会使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到阻碍。美国作家德莱塞在《嘉莉妹妹》的创作中,通过对嘉莉"欲望"所做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探讨,揭示出人的欲望膨胀除受人性弱点的影响外,同时还来自社会环境以及生存困境对人的制约。因而,嘉莉欲望成败的描写在探讨当代的社会问题、思索人在物质和精神欲望层面表现出正负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百余年之后重新阐释德莱塞笔下嘉莉这个人物形象,对于人们在新形势下建构起欲望与理想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诲"或"启示"意义。
[Abstract]:Desire is one of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propellants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However, if too much emphasis is placed on human instinct and human rationality is ignored, Th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will be hindered. In Sister Carrie's creation, the American writer Dreiser explores the realism (or naturalism) of Carrie's "lust". It is revealed that human desire inflation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but also restrict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predicament. Therefore, Carrie's description of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desire is to discuss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Carrie in Dreiser's works will help people to construct the correct values of desire and ideal in the new situation. Have important meaning of "instruction" or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美国文学研究”(项目号CSC9782203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麦克·麦卡锡小说研究”(项目号13BWW039)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十八大”专题重点项目“文学的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号2013A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铁生;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5期

2 何元锋;李香菊;;《资本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3 张言亮;;基于真理、传统与德行的道德探究——试论麦金太尔为何不是一位道德相对主义者[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4 胡铁生;周光辉;;作家的社会责任与政治使命——莫言小说的文化软实力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3年03期

5 胡铁生;周光辉;;论文学在文化强国进程中的软实力作用[J];学习与探索;2013年03期

6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论文学的基本功能与核心价值[J];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詹全旺;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江振春;;调和与共融——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形成[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9 吕珂;;《珍妮姑娘》中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佳豪;;老人协会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与运行机制研究[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李学迎;;基督教与儒教的禁欲思想比较[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为君;;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危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白红兵;;媒体狂欢的文化逻辑[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冯瑞;中国竞技体操制胜规律探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贾清显;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8年03期

2 鲁从明;《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基础──对《资本论》的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04期

3 宋涛;《资本论》对我们仍是一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著作[J];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05期

4 张跃庆;《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市场经济理论巨著[J];经济学家;1994年02期

5 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6 洪银兴;论《资本论》的生命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程恩富;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1期

8 胡铁生;;欧洲政治哲学对美国早期政论文学的影响——再论美国文学形成过程中的全球化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胡铁生;周光辉;;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意蕴[J];学术研究;2011年01期

10 李成勋;《资本论》与经济体制改革[J];中州学刊;198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江柱;;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董淑铭;美国“民主”选举的实质──评德莱塞的《请君入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徐玲;一个不能超越文化假定的作家——试评美国现代小说先驱西奥多·德莱塞[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杨金才;从货币、劳动与理想的关系看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J];国外文学;2002年04期

5 董靖历;西奥多·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蒋道超;论德莱塞《“天才”》中的哲学沉思[J];外语研究;2002年05期

7 胡铁生;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5期

8 蒋道超;神之光的照耀——从《堡垒》看德莱塞与基督教文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蒋道超;;传统道德的终结——现代化与德莱塞小说中的伦理思想[J];外语研究;2006年01期

10 刘琳;;浅谈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崔秀兰;苑光辉;;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嘉莉形象新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兰守亭;德莱塞:美国文学的《最后一位巨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程征;德莱塞:为美国照相的记者[N];中华新闻报;2005年

3 舒时;金融危机并不会让欧元取代美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齐宏伟 (南京师范大学);背向救渡,,转身离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周力军;生活永远是美好的[N];中国审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明丽;美国文学发展驱动力中的新闻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旺;对话:经济学视野里的德莱塞小说[D];湘潭大学;2004年

2 王潇琳;德莱塞小说中的城与人[D];上海大学;2011年

3 吴芹;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马小艳;德莱塞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马秀丽;德莱塞长篇小说创作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消费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慧;德莱塞创作的现代主义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邱晶;德莱塞笔下破碎的“美国梦”及其悲剧审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香媛;德莱塞小说非道德性人物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奇;笃信、质疑到重构:论德莱塞小说中的“强者”意识[D];江南大学;2011年

10 张丽;论德莱塞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宗教传统[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4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34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