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通过《热河日记》看清代文学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02-26 07:24

  本文关键词: 朴趾源 《热河日记》 《燕行录》 清代文学 出处:《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热河日记》是朝鲜文人朴趾源的代表作品,该书不仅记载了18世纪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现状,还阐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其中就包括了对当时清代文学发展现状的认识与把握。本文主要通过《热河日记》中所记载的中国文学的相关内容,分析18世纪清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朴趾源对清代文学批评与接受的态度。
[Abstract]:Jehol Diary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Pak Youyuan, a Korean literati. The book not only recor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18th century, but also expounds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It includ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in 18th century through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corded in Jehol Diary. And Park Yuanyuan's attitude toward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acceptance in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韩语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朴趾源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12CWW016)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1520~~
【分类号】:I3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冰冰;;《四库全书》与李氏朝鲜后期的文坛动向[J];清史研究;2012年02期

2 金柄珉;域外视角:朝鲜北学派对清代文学的批评与接受[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晓薇;;神韵说与王维诗歌的阐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陶礼天;钟嵘“诗味”论的再检讨——兼与日本清水凯夫先生商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董家魁;徽商衰落原因新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程建虎;;浅议齐梁应制咏物诗[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万鹏;陈玉玲;;清朝无为女才人考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周文静;董孟;;金圣叹“腰斩”《西厢记》之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7 孔建华;;绝句的审美实现及审美价值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8 石经纶;“领解性灵”:金逸《瘦吟楼诗草》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张燕;;古代诗歌评论中的取象作喻类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刘金柱;;王安石的书法传承与题壁[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克艰;;《红楼梦》作者问题的一些方法论思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2 程二行;;《邶风·新台》之诗义与诗艺——兼议闻一多《诗新台鸿字说》[A];诗经研究丛刊(第五辑)[C];2003年

3 曹胜高;;古典松动与明清诗论的内在突破[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C];2012年

4 杨q;;毕沅与乾嘉诗坛[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C];2012年

5 王力坚;;清代女性婉约词学观及女性婉约词创作中的性别意识[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刘青山;法式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娟;蒋士铨诗歌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茹辉;黄仲则纪游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海华;稼轩词沉郁顿挫风格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戚顺欣;论吴德旋“清雕琢”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田田;论唐诗中的风雨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执立;《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骥;清代广西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情;近代转型中曾国藩的文艺思想[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冬梅;;《热河日记》与清代汉语官话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施晓燕;;从《热河日记》管窥中朝士大夫交往中的思想状况[J];韩国研究论丛;2005年00期

3 廉松心;;《热河日记》与清代民族政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吴绍(钅九);《热河日记》与满族民俗[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5 郑文明;;外国旅行家的游记著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影响——以《热河日记》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年09期

6 宁博尔;;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辛丰年;;无声却有情的对话——读《热河日记》[J];书城;2003年10期

8 柳森;;论《热河日记》中的六世班禅形象[J];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06期

9 舒健;韩二帅;;国内学术界关于朴趾源《热河日记》的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10 李丽;;朴趾源《热河日记》初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国国立汉城大学讲师 申智瑛;韩国纪行文中的清宫演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许明哲;朴趾源《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D];延边大学;2009年

3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37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37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b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