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中国学界视野下的E.M.福斯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05:12

  本文选题:福斯特 切入点:汉译 出处:《名作欣赏》2015年14期


【摘要】: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为中国读者所了解已有三十年,中国学术界对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多元、从单一到丰富、从零散到系统的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国学界对于福斯特的系统化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达到高潮,吸引了许多研究者参与讨论。梳理这一研究历程并揭示其特点,对于全面认识福斯特乃至发现中国文学批评的某种趋向,都有一定的意义。
[Abstract]:Edward Morgan Foster, a British novelist, has been known to Chinese readers for 30 years, and his understanding of him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one-sided to plural, from single to rich. From piecemeal to systematic deepening.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Foster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began in the 1980s and reached its climax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It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Comb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vealing its characteristics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Foster and even to the discovery of a certain trend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联结’之行——福斯特短篇小说研究”(项目编号CXLX1 3_35)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中载;《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J];外国文学;2000年03期

2 许娅;;克莱夫:福斯特笔下的柏拉图式同性恋——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看同性恋身份的不同建构[J];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3 范志慧;;福斯特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殷企平;福斯特小说思想蠡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5 陶家俊;启蒙理性的黑色絮语——从《印度之行》论后殖民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岳峰;双重文化身份的嬗变——《印度之行》的“联结”主题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龙艳;;《霍华德别业》中的意象与象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金光兰;《印度之行》的象征意蕴[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萧乾;记E.M.福斯特[J];w芸,

本文编号:1670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70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7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