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中孤女的身份探求
本文选题:蒙哥马利 切入点:《绿山墙的安妮》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露西·莫德·蒙哥马利是十九世纪加拿大杰出的女作家,也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多产作家之一。在她的代表作安妮系列中,《绿山墙的安妮》最为著名。本论文试借助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并通过与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老古玩店》的比较,对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的著名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中孤女安妮的身份主题进行探讨。论文首先评介了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对加拿大文学的贡献,并对国内外有关《绿山墙的安妮》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作了简要文献综述。论文围绕《绿山墙的安妮》中主人公孤女安妮的特殊人生经历、她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人生的美好幻想、以及她的乐观和独立精神等,对安妮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安妮形象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论文分别从后殖民研究的角度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探讨了生活在英属殖民地和父权社会中安妮的自我意识、归属感以及对身份的追寻。论文还通过对安妮和耐尔,两个分别出现在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和狄更斯《老古玩店》中的孤女形象的比较,试图揭示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在塑造孤女形象上的差异,并从身份探索的角度探讨其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Abstract]:Lucy Maud Montgomery is an outstanding Canadian woman writ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most prolific Canadian writers in the world.In her masterpiece Anne series, Anne of the Green Gables is the most famous.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and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Charles Dickens, the British writer, "the Old Antiquities Shop".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dentity theme of Anne the lone girl in Montgomery's famous novel Anne of the Green Gables.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Lucy Maud Montgomery's contribution to Canadian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Anne Green Gables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the unique life experience of Anne, her unique imagination and wonderful fantasy of life, and her optimism and independ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Anne.It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Anne's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study and feminist criticism, the thesis discusses Anne's self-consciousnes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the pursuit of identity in British colonial and patriarchal society.The paper also tries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writers and female writers in portraying the images of solitary women by comparing Anne and Nell, the two images in Montgomery's "Green Gables" and Dickens's "Old Antique Shop", respectively.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ntity exploration, the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differences is discusse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4-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兰;女性主义语言研究与文本分析[J];国外文学;1999年02期
2 万慧进;不同的声音——医患关系的女性主义视角[J];医学与哲学;2001年08期
3 金文野;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创作论[J];当代文坛;2003年02期
4 李希慧,廖梅;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介评[J];思想战线;2004年05期
5 陈琳;近十年加拿大翻译理论研究评介[J];中国翻译;2004年02期
6 冯文坤;舞者,还是舞?——论女性主义翻译观与译者主体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叶舒宪;略论当代“女神文明”的复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刘传霞;情感与思想的音符从城堡中飞出——读路也散文集《我的城堡》[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马薇薇;;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对性别概念的解构与重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孙营;;女性主义的典范——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for methods of pursuing product identity strategy[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2 Wendelin Schmidt-Dengler;;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 small country-Austrian literature,European identit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Philip N.Benfey;;Development Rooted in Interwoven Networks[A];第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狄颖跃;;MS SQL Server 2000中流水号问题的解决方案[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江逐浪;;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看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9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银河;女性主义的三种方案[N];南方周末;2003年
2 李建军;禹建湘的《徘徊的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N];文艺报;2006年
3 吴武洲;女性主义的“中国化”学理总结[N];文艺报;2011年
4 肖巍;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自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吴燕;那一记女性主义的“闷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王驰;云霞出海曙 辉映半边天[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男性点击女性主义[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任振怡;构建女性主义诗学大厦[N];文艺报;2005年
9 关福艳 鞍山市行政学院;女性主义的前世乡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晨芳;女性主义与流行文化[N];中国妇女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红芳;卡罗尔·希尔兹小说叙述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翠;《绿山墙的安妮》中孤女的身份探求[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段燕琴;关于上海外地媳妇文化身份构建的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丘慧慧;关于后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3年
6 王宁;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俞佩淋;崛起的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琼;女性与报纸[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云梅;网络时代的女性与女性主义[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7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87035.html